“近欲為逃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近欲為逃戶”全詩
下有爾家川,千畦種粳稌。
山泉宅龍蜃,平地走膏乳。
異時畝一金,近欲為逃戶。
逝將解簪紱,賣劍買近具。
故山豈不懷,廢宅生蒿穭。
便恐桐鄉人,長祠仲卿墓。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罷去徐州,往南京,匆匆走筆寄給子由的五首詩。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在離開徐州前往南京時所作,表達了他對離別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擔憂。詩中描繪了離開徐州的景象和內心的感受。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蘇軾離開徐州的情景。在第一首中,他提到了離開徐州的路途,石佛山南路,以及家鄉的川地和種植的莊稼。接著,他描述了他在山泉旁的住所,平地上肥沃的土地,以及在那里的生活。這些描寫展示了他對家鄉的深情和對離別的不舍。
在第二首中,蘇軾表達了對未來的擔憂。他提到了異時一畝田地可以得到一金(即金錢),暗指自己經濟狀況的困難。他擔心財務壓力會逼迫他放棄文學事業,轉而從事其他謀生的工作,如賣劍換取生活必需品。這反映了他對個人命運的擔憂和對文學事業的珍視。
在最后一首中,蘇軾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和對逝去的人的思念。他提到了他的故鄉,廢棄的宅院,還有種滿了野草的田地。他擔心自己離開后,當地的人會忘記他的墓地,這是對故鄉的留戀和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詞以樸素的語言展示了蘇軾離別故鄉的情感和對未來的擔憂。他通過對家鄉景物和個人命運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對故土的眷戀和對生活的思考。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的豪情壯志和對家國的情懷,具有深遠的意義。
“近欲為逃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à xú zhōu, wǎng nán jīng, mǎ shàng zǒu bǐ jì zǐ yóu wǔ shǒu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
bo tián xiàng hé xǔ, shí fó shān nán lù.
卜田向何許,石佛山南路。
xià yǒu ěr jiā chuān, qiān qí zhǒng jīng tú.
下有爾家川,千畦種粳稌。
shān quán zhái lóng shèn, píng dì zǒu gāo rǔ.
山泉宅龍蜃,平地走膏乳。
yì shí mǔ yī jīn, jìn yù wèi táo hù.
異時畝一金,近欲為逃戶。
shì jiāng jiě zān fú, mài jiàn mǎi jìn jù.
逝將解簪紱,賣劍買近具。
gù shān qǐ bù huái, fèi zhái shēng hāo lǚ.
故山豈不懷,廢宅生蒿穭。
biàn kǒng tóng xiāng rén, zhǎng cí zhòng qīng mù.
便恐桐鄉人,長祠仲卿墓。
“近欲為逃戶”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