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與蟪蛄語春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如與蟪蛄語春秋”全詩
試令江湖處城市,卻似麋鹿游汀洲。
高人無心無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公卿故舊留不得,遇所得意終年留。
君不見拋官彭澤令,琴無弦,巾有酒,醉欲眠時遣客休。
分類: 西湖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城市不識江湖幽,
如與蟪蛄語春秋。
試令江湖處城市,
卻似麋鹿游汀洲。
高人無心無不可,
得坎且止乘流浮。
公卿故舊留不得,
遇所得意終年留。
君不見拋官彭澤令,
琴無弦,巾有酒,
醉欲眠時遣客休。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江湖和城市之間的差異以及對自由自在的生活態度的思考。詩人認為城市的人們無法體會到江湖的幽靜和悠遠,就像是與蟪蛄(一種蟲子)說春秋一樣,無法互相理解。詩人試圖將江湖的人放置于城市中,卻仿佛麋鹿在汀洲上游蕩,顯得格格不入。他認為高人無拘無束,順應潮流而行,而官場上的公卿則無法保留舊日的情誼,只有在得意之時才會留心交游。最后,詩人引用了彭澤令拋官的事例,形容自己像一把沒有琴弦的琴,雖有酒可以醉眠,但當想要休息時,也只能遣散客人。
賞析:
這首詩詞以對比的手法,描繪了江湖和城市的不同世界,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對官場束縛的厭倦之情。詩人將江湖和城市相對立,城市象征著繁忙、功利,而江湖則象征著寧靜、自由。通過與蟪蛄的對話比喻,詩人表達了自己和城市人之間的隔閡和溝通的困難。詩人試圖將江湖的人放置于城市中,卻發現他們仿佛是麋鹿游蕩于汀洲,無法適應城市的喧囂和束縛。詩人對高人的贊頌,展示了他對自由自在、順應潮流的生活態度的向往。最后,詩人以彭澤令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在官場中的困境和無奈,通過琴無弦、巾有酒的描寫,表達了醉眠時的無奈和遣散客人的希望。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比的手法,傳達了詩人對自由自在生活和對官場束縛的反思。詩人以江湖和城市、高人和公卿的對比,揭示了不同人生境遇下的差異,表達了自己對自由和寧靜的向往,以及對官場和功利的厭倦之情。同時,通過具體的形象描寫和富有節奏感的語言,給人以強烈的意境感受,展現了蘇軾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思想感悟。
“如與蟪蛄語春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cài zhǔn láng zhōng jiàn yāo yóu xī hú sān shǒu
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
chéng shì bù shí jiāng hú yōu, rú yǔ huì gū yǔ chūn qiū.
城市不識江湖幽,如與蟪蛄語春秋。
shì lìng jiāng hú chù chéng shì, què shì mí lù yóu tīng zhōu.
試令江湖處城市,卻似麋鹿游汀洲。
gāo rén wú xīn wú bù kě, dé kǎn qiě zhǐ chéng liú fú.
高人無心無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gōng qīng gù jiù liú bù dé, yù suǒ de yì zhōng nián liú.
公卿故舊留不得,遇所得意終年留。
jūn bú jiàn pāo guān péng zé lìng, qín wú xián,
君不見拋官彭澤令,琴無弦,
jīn yǒu jiǔ, zuì yù mián shí qiǎn kè xiū.
巾有酒,醉欲眠時遣客休。
“如與蟪蛄語春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