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壯士憔悴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君不見壯士憔悴時”全詩
相攜燒筍苦竹寺,卻下踏藕荷花洲。
船頭斫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
臨風飽食得甘寢,肯使細故胸中留。
君不見壯士憔悴時,饑謀食,渴謀飲,功名有時無罷休。
分類: 西湖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是蘇軾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蘇軾與蔡準郎中一同游覽西湖的情景,通過對田間決水、插秧、燒竹筍、踏水荷花等景物的描寫,以及對壯士追求功名的反思,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與人生境遇的感悟。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田間決水鳴幽幽,
插秧未遍麥已秋。
相攜燒筍苦竹寺,
卻下踏藕荷花洲。
船頭斫鮮細縷縷,
船尾炊玉香浮浮。
臨風飽食得甘寢,
肯使細故胸中留。
君不見壯士憔悴時,
饑謀食,渴謀飲,
功名有時無罷休。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蘇軾與蔡準郎中一同游覽西湖的情景,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麗和人生的喜悅。詩的開頭描述了田間決水的聲音,給人一種寧靜幽遠的感覺。接著描寫了插秧的場景,表現了季節的更替和光陰的迅速流逝。此處通過對農田勞作的描寫,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歲月的匆忙。
接下來,詩人描述了自己與蔡準郎中一同燒筍的情景,表達了友情和共同的歡樂。燒竹筍發出的香氣使人愉悅,而烹飪藕荷花則給人帶來詩意的遐想。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在船上享受美食的場景,船頭斫取魚肉縷縷,船尾炊煮出香氣裊裊的珍饈美味。這些美食的享用使詩人感到滿足和安寧,意味著他能夠從細小的事物中獲得真正的樂趣。
最后幾句詩表達了對壯士追求功名的反思。詩人提醒人們,壯士們在追求功名的過程中常常饑腸轆轆,口渴不已,但功名并非一定能夠永遠滿足人的欲望。這種對功名虛妄性質的思考,與前文描繪的自然景色和舒適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整首詩以描寫自然景色和描繪人生哲理為主線,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和對比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和人生境遇的感悟,以及對功名追求的思考。它展示了蘇軾以其獨特的情感和洞察力,刻畫自然和人類生活的能力。
“君不見壯士憔悴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cài zhǔn láng zhōng jiàn yāo yóu xī hú sān shǒu
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
tián jiān jué shuǐ míng yōu yōu, chā yāng wèi biàn mài yǐ qiū.
田間決水鳴幽幽,插秧未遍麥已秋。
xiāng xié shāo sǔn kǔ zhú sì, què xià tà ǒu hé huā zhōu.
相攜燒筍苦竹寺,卻下踏藕荷花洲。
chuán tóu zhuó xiān xì lǚ lǚ, chuán wěi chuī yù xiāng fú fú.
船頭斫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
lín fēng bǎo shí dé gān qǐn, kěn shǐ xì gù xiōng zhōng liú.
臨風飽食得甘寢,肯使細故胸中留。
jūn bú jiàn zhuàng shì qiáo cuì shí, jī móu shí,
君不見壯士憔悴時,饑謀食,
kě móu yǐn, gōng míng yǒu shí wú bà xiū.
渴謀飲,功名有時無罷休。
“君不見壯士憔悴時”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