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忍污泥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未忍污泥沙”全詩
酒醒何所見,金粉抱青子。
千花與百草,共盡無妍鄙。
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雨中看牡丹三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雨中看牡丹三首》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描寫了雨中觀賞牡丹的景象。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雨中觀賞牡丹三首
幽美的牡丹姿態可愛,也不可惜,
明天東風吹起時更加妖嬈。
酒醒后看見了什么呢?
金粉裹挾著青色的花蕾。
千種花朵和百種草,
共同競相綻放,沒有丑陋。
我不忍心讓它們沾上泥沙,
像牛油炸餅一樣,花瓣掉落。
詩意:
這首詩詞以雨中觀賞牡丹為主題,通過對牡丹的描繪和比喻,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贊美和對生命的思考。牡丹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之一,被賦予了高貴、美麗的形象。詩中的牡丹被描繪為幽美可愛,尤其在東風吹起后更加艷麗。作者通過描述牡丹的美麗,寄托了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同時,詩中還融入了對生命的思考。金粉裹挾著青色的花蕾,象征著生命的輪回和延續。花朵和草木共同綻放,沒有丑陋之物,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多樣性和美好的理解。作者不忍心讓花朵們沾上泥沙,比喻著他不愿意讓美好的事物受到污染和破壞。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筆觸描繪了雨中觀賞牡丹的場景,語言簡練而富有意境。通過細膩的描寫,詩中的牡丹形象栩栩如生,給人一種美輪美奐的感覺。
詩中的意象豐富多樣,作者運用了金粉、青子、牛酥煎落蕊等形象,使詩詞更加具體生動。金粉裹挾著青色的花蕾,既表現了牡丹的珍貴和嬌嫩,也映襯出牡丹的美麗和高貴。牛酥煎落蕊這一形象則傳遞了作者對美好事物不愿受到破壞的情感。
整首詩詞以牡丹為主線,通過對牡丹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生命的敬畏。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思考,與蘇軾的人生觀和審美觀相契合,展現了他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致力于追求精神境界的追求。
總之,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富有感情的表達,將雨中觀賞牡丹的景象與對美的追求、對生命的思考相結合,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未忍污泥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zhōng kàn mǔ dān sān shǒu
雨中看牡丹三首
yōu zī bù kě xī, hòu rì dōng fēng qǐ.
幽姿不可惜,后日東風起。
jiǔ xǐng hé suǒ jiàn, jīn fěn bào qīng zǐ.
酒醒何所見,金粉抱青子。
qiān huā yǔ bǎi cǎo, gòng jǐn wú yán bǐ.
千花與百草,共盡無妍鄙。
wèi rěn wū ní shā, niú sū jiān luò ruǐ.
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未忍污泥沙”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