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知衰病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知衰病後”全詩
歌君別時曲,滿座為凄咽。
留都信繁麗,此會豈輕擲。
熔銀百頃湖,掛鏡千尋闕。
三更歌吹罷,人影亂清樾。
歸來北堂下,寒光翻露葉。
喚酒與婦飲,念我向兒說。
豈知衰病後,空盞對梨栗。
但見古河東,蕎麥花鋪雪。
欲和去年曲,復恐心斷絕。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歌君別時曲,滿座為凄咽。
留都信繁麗,此會豈輕擲。
熔銀百頃湖,掛鏡千尋闕。
三更歌吹罷,人影亂清樾。
歸來北堂下,寒光翻露葉。
喚酒與婦飲,念我向兒說。
豈知衰病后,空盞對梨栗。
但見古河東,蕎麥花鋪雪。
欲和去年曲,復恐心斷絕。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蘇軾在中秋佳節思念子由的心情。詩人在開頭提到自己已經有六年沒有和子由在中秋之夜相聚,以及五年來這個月亮一直照耀著他們分別的身影。他用凄咽的歌聲表達了與子由分離時的悲傷情緒。
接下來,蘇軾提到留在京城的繁華景象,暗示他對京城的懷念。他認為這次相聚的機會是難得的,不應該輕易放棄。他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將湖水比作熔化的銀,月亮掛在高懸的宮闕上,形容了景色的美麗壯觀。
在第三節中,詩人在深夜歌吹聲停止后,描述了人們離去的景象,清樾中行人的身影瞬間變得混亂。蘇軾回到家中,北堂下的寒光映照著露水滴落的樹葉,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
最后一節,蘇軾喚酒與婦人共飲,思念著自己的兒子。他感嘆自己的衰老和疾病,與空盞相對,心中充滿了苦澀。他看到河東的景色,蕎麥花鋪滿了地面,猶如雪一般,引發他對逝去時光的回憶。他想再唱去年的曲子,但又擔心自己的心會徹底斷絕。
整首詩表達了蘇軾對子由的思念之情,同時也表現了對時光流轉和人生變遷的感慨。通過描繪中秋之夜的景物和情感,詩人抒發了內心的孤獨和無奈,展示了他對家人和過去時光的眷戀之情。這首詩充滿了感傷和哀思,展示了蘇軾獨特的情感表達和對生活的深刻思考。
“豈知衰病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qiū yuè jì zǐ yóu sān shǒu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liù nián féng cǐ yuè, wǔ nián zhào lí bié.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gē jūn bié shí qū, mǎn zuò wèi qī yān.
歌君別時曲,滿座為凄咽。
liú dū xìn fán lì, cǐ huì qǐ qīng zhì.
留都信繁麗,此會豈輕擲。
róng yín bǎi qǐng hú, guà jìng qiān xún quē.
熔銀百頃湖,掛鏡千尋闕。
sān gēng gē chuī bà, rén yǐng luàn qīng yuè.
三更歌吹罷,人影亂清樾。
guī lái běi táng xià, hán guāng fān lù yè.
歸來北堂下,寒光翻露葉。
huàn jiǔ yǔ fù yǐn, niàn wǒ xiàng ér shuō.
喚酒與婦飲,念我向兒說。
qǐ zhī shuāi bìng hòu, kōng zhǎn duì lí lì.
豈知衰病後,空盞對梨栗。
dàn jiàn gǔ hé dōng, qiáo mài huā pù xuě.
但見古河東,蕎麥花鋪雪。
yù hé qù nián qū, fù kǒng xīn duàn jué.
欲和去年曲,復恐心斷絕。
“豈知衰病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