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軒故自非明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乘軒故自非明眼”全詩
乘軒故自非明眼,終日僛僛舞爂薪。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題李伯時畫《趙景仁琴鶴圖》二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李伯時畫《趙景仁琴鶴圖》二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丑石寒松未易親,
聊將短曲調長人。
乘軒故自非明眼,
終日僛僛舞爂薪。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蘇軾在李伯時畫的《趙景仁琴鶴圖》前所感受到的情景。丑石和寒松是指畫中的自然景觀,蘇軾覺得它們并不容易親近,難以理解。他用簡短的曲調來調動自己的情感,希望能夠超越常人。然而,他坐在畫軒之中,由于自己的視力問題,無法看清畫作的細節,只能一整天地默默坐在那里,心中感慨萬千。
賞析:
這首詩體現了蘇軾對藝術的熱愛和對自身局限的思考。詩中的丑石和寒松象征著藝術作品中的深邃和高傲,它們的內涵和意義并不容易被普通人所理解和接近。蘇軾希望通過自己的創作和表達,能夠超越常人,達到更高的境界。
然而,詩中的"乘軒故自非明眼"揭示了蘇軾自身的局限。他坐在畫軒之中,但由于視力問題,無法真正看清畫作的細節,只能模糊地感受整體的氛圍。這種局限使得他感到無奈和失落,只能默默地坐在那里,心中對藝術的渴望和思考卻一直存在。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蘇軾對藝術和人生的思考。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創作超越常人,但自身的局限讓他感到困惑和無力。這種對藝術的追求和對自身限制的反思在詩中交織在一起,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乘軒故自非明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lǐ bó shí huà zhào jǐng rén qín hè tú èr shǒu
題李伯時畫《趙景仁琴鶴圖》二首
chǒu shí hán sōng wèi yì qīn, liáo jiāng duǎn qǔ diào zhǎng rén.
丑石寒松未易親,聊將短曲調長人。
chéng xuān gù zì fēi míng yǎn, zhōng rì qī qī wǔ biāo xīn.
乘軒故自非明眼,終日僛僛舞爂薪。
“乘軒故自非明眼”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