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安期覓棗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向安期覓棗瓜”全詩
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
予始錄子美詩遺之。
)不向安期覓棗瓜。
燕坐林間時有虎,高眠粥后不聞鴉。
勝游自古兼支許,為采松肪寄一車。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贈蒲澗信長老》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蒲澗信長老》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以及賞析:
中文譯文:
優缽曇花豈有花,
問師此曲唱誰家。
已従子美得桃竹,
(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予始錄子美詩遺之。)
不向安期覓棗瓜。
燕坐林間時有虎,
高眠粥后不聞鴉。
勝游自古兼支許,
為采松肪寄一車。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寫給蒲澗信長老的贈詩。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信長老的贊賞和敬意,并在其中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感慨和思考。詩中描述了一幅山水自然景象,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贊美,也通過對信長老的贈詩,表達了自己對修身養性、向道追求的敬仰之情。
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展示了蘇軾對大自然的獨特感悟。首先,詩中提到的“優缽曇花”是一種珍貴的花卉,但其實并沒有真正的花朵,暗喻了修行者在追求道路上的超脫和卓爾不群。接著,蘇軾問信長老唱這首曲子是為了向誰致敬,表達了自己對信長老的敬佩和贊美。
詩的后半部分,蘇軾提到了自己曾經從子美那里得到了一把桃竹杖,但是土人卻不識此物。這里反映了蘇軾對子美的贊賞和感激之情。然后,他表達了不愿意向俗世尋找表面上的享樂,而是更注重內心的追求和修煉,不追求安逸的心態。
接下來,蘇軾提到了在林間高坐時,有時會有老虎出沒,但他在享用粥后卻聽不到鴉鳴聲。這里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蘇軾在山林中修行的寧靜和與世隔絕的狀態,進一步強調了他對超脫塵世的執著追求。
最后兩句詩,蘇軾提到了勝游自古兼支許,以及寄送一車松肪。這里勝游指的是超脫塵世的修行之旅,支許是指支那(指南方)和許(指北方),意為遍及天下。蘇軾通過這兩句話表達了自己對修行道路的堅持,并將一車松肪寄予信長老,表達了自己對信長老的敬意和贊美。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蘇軾對超脫塵世的向往和對修行道路的敬仰。同時,也通過對信長老的贊美,體現了對道德高尚的人物的敬佩和推崇。整體上,這首詩詞既展示了蘇軾對自然美的贊美,又表達了他對修身養性、超脫塵世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不向安期覓棗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pú jiàn xìn zhǎng lǎo
贈蒲澗信長老
yōu bō tán huā qǐ yǒu huā, wèn shī cǐ qū chàng shuí jiā.
優缽曇花豈有花,問師此曲唱誰家。
yǐ cóng zi měi dé táo zhú, cǐ shān yǒu táo zhú, kě zuò zhàng, ér tǔ rén bù shí.
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
yǔ shǐ lù zi měi shī yí zhī.
予始錄子美詩遺之。
bù xiàng ān qī mì zǎo guā.
)不向安期覓棗瓜。
yàn zuò lín jiān shí yǒu hǔ, gāo mián zhōu hòu bù wén yā.
燕坐林間時有虎,高眠粥后不聞鴉。
shèng yóu zì gǔ jiān zhī xǔ, wèi cǎi sōng fáng jì yī chē.
勝游自古兼支許,為采松肪寄一車。
“不向安期覓棗瓜”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