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知別後添華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遙知別後添華發”全詩
東海獨來看出日,石橋先去踏長虹。
遙知別後添華發,時向樽前說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見,他年攜手醉郫筒。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次韻周邠寄《雁蕩山圖》二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是蘇軾的《次韻周邠寄《雁蕩山圖》二首》。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西湖三年與你同行,馬兒踏塵鶴歸籠。
我獨自來到東海邊,看見太陽從海中冉冉升起。
我先走在石橋上,踏過了那虹橋。
遠方知道你離別后白發增多,時常在酒杯前與你說病痛之事。
我所遺憾的是你還未能見到蜀山的壯麗景色,將來我們可以手牽手一起醉臥在郫縣的竹筒之間。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以次韻周邠寄給周邠的《雁蕩山圖》所作的回賦。詩中描述了蘇軾與周邠的友誼和離別之情,展現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首先,蘇軾提到自己與周邠共同游覽西湖三年,以馬兒踏塵喻指自己在塵埃中行走,而鶴歸籠表達了周邠歸隱的意愿,暗示了兩人在人世間的不同選擇。
其次,蘇軾描述了自己來到東海邊觀賞日出的情景,以描繪他的孤獨和對周邠的思念之情。太陽從海中升起,寓意著新的一天的開始,也象征著希望和美好的未來。
然后,蘇軾提到自己先行踏過石橋,踏過了虹橋,這里可以理解為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行進,同時也暗示了他在艱難險阻中的勇敢和堅定。
接著,蘇軾表達了對周邠離別后白發增多的擔憂之情,他們常在酒杯前交流彼此的病痛和心情。這揭示了詩人對友誼的珍惜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
最后,蘇軾表達了遺憾之情,他希望周邠能一同欣賞蜀山的壯麗景色,將來可以一起醉臥在郫縣的竹筒之間,展現了對未來美好時光的向往和對友情的期待。
總之,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展示情感,抒發了蘇軾對友誼、離別和未來的思考和情感表達,展現了作者獨特的意境和感受。
“遙知別後添華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zhōu bīn jì yàn dàng shān tú èr shǒu
次韻周邠寄《雁蕩山圖》二首
xī hú sān zài yǔ jūn tóng, mǎ rù chén āi hè rù lóng.
西湖三載與君同,馬入塵埃鶴入籠。
dōng hǎi dú lái kàn chū rì, shí qiáo xiān qù tà cháng hóng.
東海獨來看出日,石橋先去踏長虹。
yáo zhī bié hòu tiān huá fà, shí xiàng zūn qián shuō bìng wēng.
遙知別後添華發,時向樽前說病翁。
suǒ hèn shǔ shān jūn wèi jiàn, tā nián xié shǒu zuì pí tǒng.
所恨蜀山君未見,他年攜手醉郫筒。
“遙知別後添華發”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