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卻見夢中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無緣卻見夢中身”全詩
今夜生公講堂月,滿庭依舊冷如霜。
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鐘我輩一酸辛。
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
欲訪浮云起滅因,無緣卻見夢中身。
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須更問人。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吊天竺海月辯師三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吊天竺海月辯師三首》是蘇軾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欲尋遺跡強沾裳,
本自無生可得亡。
今夜生公講堂月,
滿庭依舊冷如霜。
生死猶如臂屈伸,
情鐘我輩一酸辛。
樂天不是蓬萊客,
憑仗西方作主人。
欲訪浮云起滅因,
無緣卻見夢中身。
安心好住王文度,
此理何須更問人。
譯文:
渴望尋找遺跡,強烈地觸摸衣裳,
本來就沒有生命的東西,怎能得到消亡。
今夜生公(佛教大師)講堂的月亮,
滿庭園子依然寒冷如霜。
生死猶如臂膀的彎曲伸展,
情感之鐘在我們這些人中酸楚不已。
樂天并不是蓬萊仙客(指仙島住人),
依賴西方來作為主人。
渴望探尋浮云的興衰原因,
卻無緣見到夢中的自己。
安心地在王文度(指王安石)的思想中居住,
這個道理為何還需要向他人詢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深沉的思考和對人生以及世間事物的獨立見解。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對人生的思索和對世事的領悟。
詩的開頭,蘇軾表達了人們追求名利、執著于物質遺跡的欲望,但這種追求在本質上是無法獲得真正的生命和存在的。接著,他描述了夜晚月亮的冷寂,暗示了人們追求的虛妄和空虛。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生死如臂膀般的自然規律,以及人們在情感上的痛苦和辛酸。樂天不是住在蓬萊仙島上的仙客,而應該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來掌控自己的命運。
在詩的后半部分,蘇軾表達了對變幻無常的世事的思考,渴望探索事物的起因和終結,卻發現自己無緣見到夢中的真實身影。最后,他表達了對王安石的推崇,認為在他的政治理論中能夠找到內心的安寧,無需向他人尋求答案。
這首詩詞通過對生死、欲望和追求的思考,表達了蘇軾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和超越形而上的追求。他呼吁人們應該超越名利和物質追求,通過內心的安寧和智慧來達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脫。
“無緣卻見夢中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iào tiān zhú hǎi yuè biàn shī sān shǒu
吊天竺海月辯師三首
yù xún yí jī qiáng zhān shang, běn zì wú shēng kě dé wáng.
欲尋遺跡強沾裳,本自無生可得亡。
jīn yè shēng gōng jiǎng táng yuè, mǎn tíng yī jiù lěng rú shuāng.
今夜生公講堂月,滿庭依舊冷如霜。
shēng sǐ yóu rú bì qū shēn, qíng zhōng wǒ bèi yī suān xīn.
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鐘我輩一酸辛。
lè tiān bú shì péng lái kè, píng zhàng xī fāng zuò zhǔ rén.
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
yù fǎng fú yún qǐ miè yīn, wú yuán què jiàn mèng zhōng shēn.
欲訪浮云起滅因,無緣卻見夢中身。
ān xīn hǎo zhù wáng wén dù, cǐ lǐ hé xū gèng wèn rén.
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須更問人。
“無緣卻見夢中身”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