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上楞嚴已不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案上楞嚴已不看”全詩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嚴》已不看。
欹枕落花馀幾片,閉門新竹自千竿。
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贈惠山僧惠表》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惠山僧惠表》是宋代文人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的游歷之情、對心靈的寄托和對逝去時光的回憶。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行遍天涯意未闌,
將心到處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
案上《楞嚴》已不看。
欹枕落花馀幾片,
閉門新竹自千竿。
客來茶罷空無有,
盧橘楊梅尚帶酸。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游歷的心情,他的意愿仍未消散,將他的心靈派遣到各處以尋求安撫。山中的老廟依然存在,但在書案上的《楞嚴經》早已不再閱讀。枕頭旁落下的幾片花瓣,封閉的門后新的竹子已長成千竿。客人來訪喝完茶后空無一物,只有剩下的盧橘和楊梅還帶著一絲酸味。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蘇軾游歷之后的心情和對過去時光的回憶。詩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的游歷之情,他的意愿和思緒遍布天涯,希望能通過心靈的派遣將自己的心安撫下來。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惠山的老廟,雖然依然存在,但蘇軾已經不再閱讀案上的《楞嚴經》,暗示著他已經與過去的宗教信仰和修行方式疏離。詩的后半部分通過描寫床枕上落下的幾片花瓣和門后新長的竹子,表達了時光的流轉和變遷。最后兩句以茶罷和留下的盧橘和楊梅作為象征,暗示著客人離去后的空虛和寂寞,同時也帶有對生活酸甜的感慨。
整首詩詞以簡潔而自然的語言描繪了作者游歷的心情和對過去時光的回憶,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象征的運用,展示了歲月變遷、人事易逝的主題。蘇軾以凝練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給人一種深深的思索和感動。
“案上楞嚴已不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huì shān sēng huì biǎo
贈惠山僧惠表
xíng biàn tiān yá yì wèi lán, jiāng xīn dào chù qiǎn rén ān.
行遍天涯意未闌,將心到處遣人安。
shān zhōng lǎo sù yī rán zài, àn shàng lèng yán yǐ bù kàn.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嚴》已不看。
yī zhěn luò huā yú jǐ piàn, bì mén xīn zhú zì qiān gān.
欹枕落花馀幾片,閉門新竹自千竿。
kè lái chá bà kōng wú yǒu, lú jú yáng méi shàng dài suān.
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
“案上楞嚴已不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