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清涼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北望清涼山”全詩
晴空浮五髻,晻靄卿云間。
余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
何人相指似,稍稍落人寰。
能令墜指兒,虬髯茁冰顏。
祝君如此草,為民已恫瘝。
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腳頑。
念當勤致此,莫作河東慳。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送張天覺得山字》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張天覺得山字》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述了蘇軾在太行山上看到山景后的感受和思考。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西登太行嶺,北望清涼山。
晴空浮五髻,晻靄卿云間。
余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
何人相指似,稍稍落人寰。
能令墜指兒,虬髯茁冰顏。
祝君如此草,為民已恫瘝。
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腳頑。
念當勤致此,莫作河東慳。
詩意:
這首詩詞以蘇軾游歷太行山的經歷為背景,描繪了他在山上的所見所感。蘇軾通過描寫山川景色和自然元素,表達了對自然之美的贊嘆,同時也反映了他對自身境遇的思考和對友人張天覺的祝福。
賞析:
這首詩詞結構簡潔,用詞質樸自然,展現了蘇軾獨特的情感和文學才華。
首節寫蘇軾登上太行山,俯瞰北方的清涼山景色。晴空中飄浮著五彩斑斕的云彩,遠處的山巒在云霧中隱約可見。這種景色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也體現了蘇軾對自然景色的欣賞和對高遠之境的向往。
接下來,蘇軾以自然元素來描繪自己的心境。他將自己的目光比作陽光,透過巖石洞穴的縫隙,神秘的草木從茅草叢中生長出來。這種意象表達了蘇軾內心深處的思考和情感的涌動,也展示了他獨特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在下一節,蘇軾提到了一個神秘的人物,與他相互指點著什么。這個人物似乎有著卓越的才華和非凡的氣質,稍稍超越了凡人的界限。虬髯和冰顏這兩個描述詞揭示了這個人物的特殊之處,可能是詩人對某位文人或自己的一種自嘲。
接著,蘇軾祝福這位神秘的人物能夠像這片茂盛的草一樣,為民眾所敬仰。這里展示了蘇軾的社會責任感和對他人的關懷。他希望這位人物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華,為人民謀福利。
最后兩節,蘇軾自謙自己已經年老且身體欠佳,眼花和腰腳不方便。然而,他仍然懷著對事業的熱忱,希望能夠像他一樣勤奮地追求理想,而不是沉迷于一味追求物質財富。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自己內心的反思,展現了蘇軾對自然之美的贊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以及對他人的祝福和鼓勵。它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人文之美的敬仰,同時也反映了他對社會和個人境遇的思考和擔憂。這首詩詞以樸實的語言和獨特的意象展現了蘇軾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是一首具有深遠意義的作品。
“北望清涼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zhāng tiān jué de shān zì
送張天覺得山字
xī dēng tài xíng lǐng, běi wàng qīng liáng shān.
西登太行嶺,北望清涼山。
qíng kōng fú wǔ jì, àn ǎi qīng yún jiān.
晴空浮五髻,晻靄卿云間。
yú guāng rù yán shí, shén cǎo chū máo jiān.
余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
hé rén xiāng zhǐ shì, shāo shāo luò rén huán.
何人相指似,稍稍落人寰。
néng lìng zhuì zhǐ ér, qiú rán zhuó bīng yán.
能令墜指兒,虬髯茁冰顏。
zhù jūn rú cǐ cǎo, wèi mín yǐ dòng guān.
祝君如此草,為民已恫瘝。
wǒ yì lǎo qiě bìng, yǎn huā yāo jiǎo wán.
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腳頑。
niàn dāng qín zhì cǐ, mò zuò hé dōng qiān.
念當勤致此,莫作河東慳。
“北望清涼山”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