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惟茅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千年惟茅焦”全詩
世人爭曲直,苦語費搖撼。
大夫言何柔,暴主意自慘。
荒祠旁孤冢,古隧有殘坎。
千年惟茅焦,世亦貴其膽。
不解此微言,脫衣徒勇敢。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潁大夫廟?潁考叔也,廟在汝州潁橋?》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潁大夫廟?潁考叔也,廟在汝州潁橋?》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潁大夫廟,潁考叔也,
廟在汝州潁橋。
人情難強回,天性可微感。
世人爭曲直,苦語費搖撼。
大夫言何柔,暴主意自慘。
荒祠旁孤冢,古隧有殘坎。
千年惟茅焦,世亦貴其膽。
不解此微言,脫衣徒勇敢。
詩意:
這首詩詞以潁大夫廟為背景,表達了對人性和世俗道德觀念的思考。詩中指出,人情難以完全回歸真實,但天性卻能察覺微小的感動。世人爭論曲直是為了爭奪道德高地,但這種爭辯往往費盡口舌卻難以動搖人心。詩中揭示了大夫言辭柔和,卻面對暴君的主張自我折磨。古老的廟宇旁孤寂的墳墓,以及殘存的古隧道,都是時間的見證,而千年來只有茅草最為堅韌。詩詞最后表達了對于這微妙的言辭的不理解,認為脫去衣衫只是表現出一種虛勇。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潁大夫廟的描寫,展示了蘇軾對人性和世俗道德觀念的思考。詩中通過對人情和天性的對比,表達了人性難以完全回歸真實的現實困境。世人紛爭曲直,苦口婆心的爭辯往往難以改變他人的立場。詩中以大夫作為代表,探討了在面對暴君時,柔和的言辭如何自我折磨。古老的廟宇和墳墓,以及殘存的古隧道,象征著歷史的沉淀和時間的推移,而茅草作為唯一的殘存物則被贊美為堅韌不拔的象征。最后兩句表達了對這微妙言辭的不理解,認為脫去衣衫只是表現出一種虛勇,暗示了內心的無奈和無力。
這首詩詞通過對人性、道德觀念和權力的思考,展示了蘇軾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和思考。詩意深邃而抒發了作者對于人性與道德的追問,以及對于真實與虛偽的反思。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對人性困境的痛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千年惟茅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ǐng dài fū miào? yǐng kǎo shū yě, miào zài rǔ zhōu yǐng qiáo?
潁大夫廟?潁考叔也,廟在汝州潁橋?
rén qíng nán qiáng huí, tiān xìng kě wēi gǎn.
人情難強回,天性可微感。
shì rén zhēng qū zhí, kǔ yǔ fèi yáo hàn.
世人爭曲直,苦語費搖撼。
dài fū yán hé róu, bào zhǔ yì zì cǎn.
大夫言何柔,暴主意自慘。
huāng cí páng gū zhǒng, gǔ suì yǒu cán kǎn.
荒祠旁孤冢,古隧有殘坎。
qiān nián wéi máo jiāo, shì yì guì qí dǎn.
千年惟茅焦,世亦貴其膽。
bù jiě cǐ wēi yán, tuō yī tú yǒng gǎn.
不解此微言,脫衣徒勇敢。
“千年惟茅焦”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