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得浮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生得浮游”全詩
強邀詩老出,疏髯散颼飗。
僧房有宿火,手足漸和柔。
靜士素寡言,相對自忘憂。
銅爐擢煙穗,石鼎浮霜漚。
征夫念前路,急鼓催行舟。
我行雖有程,坐穩且復留。
大哉天地間,此生得浮游。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雪后至臨平與柳子玉同至僧舍見陳尉列》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雪后至臨平與柳子玉同至僧舍見陳尉列》
落帆古戍下,積雪高如丘。
強邀詩老出,疏髯散颼飗。
僧房有宿火,手足漸和柔。
靜士素寡言,相對自忘憂。
銅爐擢煙穗,石鼎浮霜漚。
征夫念前路,急鼓催行舟。
我行雖有程,坐穩且復留。
大哉天地間,此生得浮游。
中文譯文:
雪過后來到臨平與柳子玉一同到僧舍拜訪陳尉列。
落下帆船,停靠古戍下,積雪堆積如山丘。
強烈邀請詩人老先生出來,他的胡須散亂飄揚。
僧房里有一團殘火,漸漸使人的手足變得溫暖柔軟。
這位靜謐的士人,平素寡言,我們相對而坐,自然忘卻了憂愁。
銅爐中煙霧升騰,石鼎上浮現霜凍。
在征途中的勇士思念前方的道路,急促的鼓聲催促船只前行。
盡管我有旅程要行,但此刻我坐得穩穩當當,且留在這里。
啊,宇宙間的廣闊天地,我此生獲得了浮游的機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在宋代寫的,描繪了一個雪后到臨平與柳子玉一同到僧舍探訪陳尉列的場景。詩人描述了雪后的景象,積雪高聳如山丘,給人一種寧靜而壯美的感覺。
在僧舍里,詩人熱情地邀請詩人老先生出來,他的胡須散亂飄揚,顯示出他的豪放和自由之風。僧房里有一團殘火,漸漸使人的手足變得溫暖柔軟,營造出一種溫暖寧靜的氛圍。靜謐的士人們相對而坐,自然忘卻了憂愁,將心靈沉浸在寧靜的境界中。
詩中還描繪了銅爐中升起的煙霧和石鼎上浮現的霜凍,這些景物給人以寒冷的感覺,也隱喻了人世間的變幻和無常。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心境,他思念前方的道路,但此刻他選擇坐穩留下,享受這一刻的寧靜和浮游的自由。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物心境的變化,表達了對自由和寧靜的向往,以及對人生浮游狀態的思考。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與人的心境相結合,展示了蘇軾細膩的感受力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人的生活態度和追求。
“此生得浮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uě hòu zhì lín píng yǔ liǔ zi yù tóng zhì sēng shè jiàn chén wèi liè
雪后至臨平與柳子玉同至僧舍見陳尉列
luò fān gǔ shù xià, jī xuě gāo rú qiū.
落帆古戍下,積雪高如丘。
qiáng yāo shī lǎo chū, shū rán sàn sōu liú.
強邀詩老出,疏髯散颼飗。
sēng fáng yǒu sù huǒ, shǒu zú jiàn hé róu.
僧房有宿火,手足漸和柔。
jìng shì sù guǎ yán, xiāng duì zì wàng yōu.
靜士素寡言,相對自忘憂。
tóng lú zhuó yān suì, shí dǐng fú shuāng ōu.
銅爐擢煙穗,石鼎浮霜漚。
zhēng fū niàn qián lù, jí gǔ cuī xíng zhōu.
征夫念前路,急鼓催行舟。
wǒ xíng suī yǒu chéng, zuò wěn qiě fù liú.
我行雖有程,坐穩且復留。
dà zāi tiān dì jiān, cǐ shēng de fú yóu.
大哉天地間,此生得浮游。
“此生得浮游”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