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應憐我不歸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故應憐我不歸耕”全詩
長恐波頭卷室去,欲將船尾載君行。
小詩試擬孟東野,大草閑臨張伯英。
消遣百年須底物,故應憐我不歸耕。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贈葛葦》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葛葦》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竹椽茅屋半摧傾,
肯向蜂窠寄此生。
長恐波頭卷室去,
欲將船尾載君行。
小詩試擬孟東野,
大草閑臨張伯英。
消遣百年須底物,
故應憐我不歸耕。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寫給名叫葛葦的朋友的贈詩。詩中描繪了蘇軾自己生活在搖搖欲墜的竹椽茅屋中,但他仍然愿意將這種困苦的生活寄托于詩歌之中。他擔心自己的房屋會被洪水沖走,但他愿意將船尾作為友人的座位,載著友人一同離去。蘇軾在詩中表達了對友人葛葦的思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自己過著消遣百年的閑散生活,不愿意回歸田園勞作的心境。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蘇軾的情感和思考。首兩句描繪了蘇軾生活環境的貧破,但他仍然愿意將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寄托于這種境況之中。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蘇軾對友人的思念和愿望,他愿意將自己的船尾作為友人的座位,一同離開這個寥寂的生活。在詩的后半部分,蘇軾使用了孟東野和張伯英這兩位古代文人的名字,試圖將自己與他們相提并論,表達自己的文人身份和閑散的生活態度。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不愿意回歸田園勞作的心情,他希望過著自由自在的消遣生活,不受束縛。
整首詩詞簡潔有力,通過對自己生活環境的描寫和對友人的思念,展現了蘇軾獨特的生活態度和文人情懷。詩中的意境清新自然,表達了詩人對自由、閑適生活的向往,同時也透露出對友情的珍視和思念之情。這首詩詞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通過對生活的思考,抒發了詩人對現實的獨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故應憐我不歸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gé wěi
贈葛葦
zhú chuán máo wū bàn cuī qīng, kěn xiàng fēng kē jì cǐ shēng.
竹椽茅屋半摧傾,肯向蜂窠寄此生。
zhǎng kǒng bō tóu juǎn shì qù, yù jiāng chuán wěi zài jūn xíng.
長恐波頭卷室去,欲將船尾載君行。
xiǎo shī shì nǐ mèng dōng yě, dà cǎo xián lín zhāng bó yīng.
小詩試擬孟東野,大草閑臨張伯英。
xiāo qiǎn bǎi nián xū dǐ wù, gù yīng lián wǒ bù guī gēng.
消遣百年須底物,故應憐我不歸耕。
“故應憐我不歸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