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山林徒夢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老去山林徒夢想”全詩
問禪不契前三語,施佛空留丈六身。
老去山林徒夢想,雨馀鐘鼓更清新。
會須一洗黃茅瘴,未用深藏白巾。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贈清涼寺和長老》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清涼寺和長老》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代北初辭沒馬塵,
江南來見臥云人。
問禪不契前三語,
施佛空留丈六身。
老去山林徒夢想,
雨馀鐘鼓更清新。
會須一洗黃茅瘴,
未用深藏白巾。
詩意:
這首詩以蘇軾的親身經歷為背景,描述了他在北方離別馬隊的塵土后,抵達江南的清涼寺,拜訪那里的長老。在詩中,蘇軾表達了對佛教的探索,以及對自己在山林中過去夢想的回顧。他認為,禪宗的教義與他以往所學的不相契合,佛陀的像只留下六尺高的身影,而他自己已經老去,夢想也成為徒勞。然而,雨后的清新和鐘鼓的聲音給他帶來一種新的感悟和啟示。最后,他希望能洗去自己身上的塵埃,重新開始,但尚未使用深藏的白巾。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蘇軾的心境和對佛教的思考。第一句描繪了他離開北方的場景,脫離了塵世的繁忙。第二句描述了他來到江南清涼寺,見到了那里的長老。第三句表達了他對佛教教義的疑問,他發現自己無法理解前三句話的意義。第四句中的"施佛空留丈六身"意味著佛陀的形象只留下了六尺高的身影,可能是指佛像的高度,也可以理解為佛陀的精神影響力只有有限的表現。接下來的兩句,蘇軾回顧了自己在山林中的夢想,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夢想變得徒勞無功。然而,雨后的清新和鐘鼓的聲音給他帶來了新的感悟和啟示,使他對人生產生了新的理解。最后兩句表達了他希望洗去自己身上的塵埃,重新開始,但他仍然沒有完全實現這個愿望。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深入的語言,表達了蘇軾對佛教的思考和自我反省。它展示了詩人在感悟人生和追求心靈自由的過程中的困惑和領悟。整首詩以詩人的個人經歷為背景,以自然景物和佛教元素為支撐,通過抒發內心的矛盾和思考,表達了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思考。這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視角和感悟,展示了他對佛教教義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啟示。
“老去山林徒夢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qīng liáng sì hé zhǎng lǎo
贈清涼寺和長老
dài běi chū cí méi mǎ chén, jiāng nán lái jiàn wò yún rén.
代北初辭沒馬塵,江南來見臥云人。
wèn chán bù qì qián sān yǔ, shī fú kōng liú zhàng liù shēn.
問禪不契前三語,施佛空留丈六身。
lǎo qù shān lín tú mèng xiǎng, yǔ yú zhōng gǔ gèng qīng xīn.
老去山林徒夢想,雨馀鐘鼓更清新。
huì xū yī xǐ huáng máo zhàng, wèi yòng shēn cáng bái jīn.
會須一洗黃茅瘴,未用深藏白巾。
“老去山林徒夢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