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繩橋看伏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夜渡繩橋看伏龍”全詩
朝行犀浦催收芋,夜渡繩橋看伏龍。
莫嘆倦游無駟馬,要將老健敵千鐘。
子云三世惟身在,為向西南說病容。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送鮮于都曹歸灌口舊居》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鮮于都曹歸灌口舊居》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霜須完全融化后照亮了碧銅,春雪依然在長松上。早晨行走到犀浦催促著鮮于都曹收割芋,夜晚渡過繩橋觀看沉睡的龍。不要抱怨旅途勞累沒有馬車,要以健壯的身體與千鐘敵人周旋。子云已經在這里生活了三代,為了向西南方向述說自己的病痛。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離別的場景,詩人送別鮮于都曹回到他在灌口的故居。詩中通過描述自然景物和人物來表達離別之情和對友人的祝福。詩人通過描繪春雪、長松和沉睡的龍等景物,展現了自然的美和永恒的存在。他鼓勵鮮于都曹不要抱怨旅途的辛苦,要以堅強的身體和勇氣面對困難。最后,詩人提到自己在這個地方已經生活了三代,并表達了他對西南方向的思念和自身的病痛。
賞析:
蘇軾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通過場景的刻畫表達了他的情感和思考。他運用了對比和象征等修辭手法,使詩詞更富有意境和表達力。例如,將霜須照亮碧銅、春雪在長松上的描繪,展示了自然界美麗而不變的景象。詩中的“犀浦”、“繩橋”、“伏龍”等地名和形象,增添了地方特色和神秘感。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對西南方向的思念和病痛,抒發了內心的感受和對生活的思考。
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詩人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對生活的思考。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獨特的藝術才華和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
“夜渡繩橋看伏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xiān yú dū cáo guī guàn kǒu jiù jū
送鮮于都曹歸灌口舊居
niè jǐn shuāng xū zhào bì tóng, yī rán chūn xuě zài cháng sōng.
籋盡霜須照碧銅,依然春雪在長松。
cháo xíng xī pǔ cuī shōu yù, yè dù shéng qiáo kàn fú lóng.
朝行犀浦催收芋,夜渡繩橋看伏龍。
mò tàn juàn yóu wú sì mǎ, yào jiāng lǎo jiàn dí qiān zhōng.
莫嘆倦游無駟馬,要將老健敵千鐘。
zi yún sān shì wéi shēn zài, wèi xiàng xī nán shuō bìng róng.
子云三世惟身在,為向西南說病容。
“夜渡繩橋看伏龍”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