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動綠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東風動綠芒”全詩
野火燒枯草,東風動綠芒。
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
楚境橫天下,懷王信弱王。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荊州十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荊州十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柳門京國道,
驅馬及春陽。
野火燒枯草,
東風動綠芒。
北行連許鄧,
南去極衡湘。
楚境橫天下,
懷王信弱王。
譯文:
柳門通往京國的大道,
驅馬奔向春陽。
野火燒盡枯草,
東風掀起綠色的波浪。
向北行經連綿的許鄧,
向南去至邊陲的衡湘。
楚地橫跨天下,
懷念君王,相信孱弱的君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蘇軾經過荊州時的景象和他對楚地歷史的思考。首先,他描述了柳門,這是荊州的城門,通向當時的首都京城。他驅馬經過這座城門,迎著春陽前行,給人一種春天到來、萬象復蘇的感覺。
接下來,蘇軾描繪了一幕野火燒盡枯草的景象,東風吹動著新綠的芒草。這里的野火可能象征著歷史的變遷和戰亂,而東風則代表著新的希望和生機。這種景象與他對楚地歷史的思考相呼應。
在詩的后半部分,蘇軾提到了北行經過的地方是連綿的許鄧,南去的目的地是邊陲的衡湘。許鄧是楚國的一部分,衡湘則是楚地的邊陲地帶。通過描繪蘇軾的旅行路線,他表達了對楚地歷史的思念和關注。
最后兩句“楚境橫天下,懷王信弱王”,是對楚地歷史的總結和思考。楚境橫跨天下,意味著楚國在歷史上的輝煌和影響力。而“懷王信弱王”則表達了蘇軾對楚國君王的懷念和對其困境的理解。這里的王可以指代楚國的歷代君主,也可以指代楚懷王和楚文王,兩位歷史上的楚國君主。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景物和抒發情感,表達了蘇軾對楚地歷史的思考和關注。他對楚國的輝煌和君王的困境感到懷念,并通過自己的旅行經歷展現了楚地的風貌和歷史底蘊。
“東風動綠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g zhōu shí shǒu
荊州十首
liǔ mén jīng guó dào, qū mǎ jí chūn yáng.
柳門京國道,驅馬及春陽。
yě huǒ shāo kū cǎo, dōng fēng dòng lǜ máng.
野火燒枯草,東風動綠芒。
běi xíng lián xǔ dèng, nán qù jí héng xiāng.
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
chǔ jìng héng tiān xià, huái wáng xìn ruò wáng.
楚境橫天下,懷王信弱王。
“東風動綠芒”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