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無屬桂堂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花無屬桂堂仙”全詩
鷲峰子落驚前夜,蟾窟枝空記昔年。
破裓山僧憐耿介,練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擷紉幽佩,莫遣孤芳老澗邊。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贈元素》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贈元素》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八月十七日,我在天竺山送別桂花,將桂花分贈給元素。
月亮漸缺,霜華濃密,桂花的細蕊已經干燥,它并不屬于凡間的世界,而屬于桂堂仙境。
鷲峰的子峰落下,驚擾了前夜的寧靜,蟾窟中的樹枝懸空,只有記載了過去歲月的回憶。
破裓山上的僧人對桂花憐愛其高潔,練裙溪中的女子比美其清麗。
我希望你能采擷并佩戴著這幽靜的花朵,不要讓它的孤芳在澗邊衰老。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送別桂花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桂花高潔純美的贊美和希望桂花能保持其優雅風姿的愿望。詩中運用了典雅秀麗的意象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蘇軾對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的感慨和思考。
首先,詩詞以時間和地點作為開篇,突出了桂花送別的具體背景。八月十七日代表了秋季的時節,月缺霜濃則表現了秋天將至的景象,為后文的桂花送別營造了氛圍。
其次,詩中以桂花為主要意象,描述了桂花的細蕊乾燥,將其比喻為屬于桂堂仙境的花朵。這種描寫既突出了桂花的高潔和超凡的品質,也暗示了桂花的短暫和脆弱,使得人們更加珍惜和懷念它。
詩的后半部分則通過描寫鷲峰子的落下和蟾窟枝的懸空,表達了歲月的變遷和事物的消逝。破裓山上的僧人和練裙溪中的女子則象征了對高潔和美麗的追求,傳遞了作者對高尚品質和美好形象的贊揚。
最后,作者表達了對受贈者的期望,希望他能采擷并佩戴這朵桂花,不讓它的孤芳在澗邊衰老。這種期望既是對美好事物的保護和珍惜,也寓意了作者對友誼和美好時光的留戀和祝愿。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桂花為主線,通過對桂花的描寫和比喻,抒發了作者對高潔純美事物的贊美和向往。同時,通過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描繪,展現了歲月變遷和人事消逝的主題。整首詩詞以婉約細膩的筆觸表達情感,既有對自然景物的感慨,又有對人情世故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此花無屬桂堂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ā yuè shí qī rì tiān zhú shān sòng guì huā fēn zèng yuán sù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贈元素
yuè quē shuāng nóng xì ruǐ gān, cǐ huā wú shǔ guì táng xiān.
月缺霜濃細蕊乾,此花無屬桂堂仙。
jiù fēng zi luò jīng qián yè, chán kū zhī kōng jì xī nián.
鷲峰子落驚前夜,蟾窟枝空記昔年。
pò gé shān sēng lián gěng jiè, liàn qún xī nǚ dòu qīng yán.
破裓山僧憐耿介,練裙溪女斗清妍。
yuàn gōng cǎi xié rèn yōu pèi, mò qiǎn gū fāng lǎo jiàn biān.
愿公采擷紉幽佩,莫遣孤芳老澗邊。
“此花無屬桂堂仙”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