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復驚凡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復驚凡亡”全詩
知有桓司馬,榛茅為遮藏。
近聞南臺松,新枝出余僵。
年來此懷抱,豈復驚凡亡。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次韻子由所居六詠》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子由所居六詠》是蘇軾在宋代寫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東齋手植柏,今復幾尺長。
知有桓司馬,榛茅為遮藏。
近聞南臺松,新枝出余僵。
年來此懷抱,豈復驚凡亡。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蘇軾東齋種植的柏樹的情景。雖然歲月流轉,柏樹依然茁壯成長,象征著堅韌不拔的生命力和希望。詩人通過對柏樹的觀察,引發了對歷史上偉大人物的思考,比如桓溫和司馬遷,他們像柏樹一樣,以堅定的意志和勇氣為后人樹立了榜樣。最后,詩人提到他自己多年來一直懷抱這種堅定的信念,不被時光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所動搖。
賞析:
這首詩以蘇軾獨特的筆墨,抒發了他對堅韌精神和希望的思考。通過觀察東齋中的柏樹,詩人將其與歷史上的偉人相聯系,傳遞了一種對堅持信念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的訊息。
詩中的柏樹象征著堅韌和不朽之氣。雖然歲月流轉,柏樹仍然茁壯成長,長出了新的枝條。這表達了詩人對生命力和希望的謳歌,暗示著即使在變幻無常的世界中,堅持不懈和樂觀向上的信念依然能夠帶來新的希望和機遇。
詩人通過提到桓溫和司馬遷,進一步加強了對堅韌精神和勇氣的謳歌。桓溫是東晉時期的名將,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史學家,兩人都以其杰出的才能和堅定的信念為后人樹立了榜樣。將他們與柏樹聯系在一起,暗示了偉人的精神與柏樹一樣,歷久彌新,給人以力量和啟示。
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多年來懷抱堅定信念的心情。他用“此懷抱”來形容自己多年來的情感和信念,表明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被時光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所動搖。這種堅守和信念給予了詩人內心的力量和安慰,使他能夠繼續前行。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柏樹的生長和對歷史偉人的思考,表達了對堅韌精神、希望和堅持信念的歌頌。它向讀者傳遞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豈復驚凡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zi yóu suǒ jū liù yǒng
次韻子由所居六詠
dōng zhāi shǒu zhí bǎi, jīn fù jǐ chǐ zhǎng.
東齋手植柏,今復幾尺長。
zhī yǒu huán sī mǎ, zhēn máo wèi zhē cáng.
知有桓司馬,榛茅為遮藏。
jìn wén nán tái sōng, xīn zhī chū yú jiāng.
近聞南臺松,新枝出余僵。
nián lái cǐ huái bào, qǐ fù jīng fán wáng.
年來此懷抱,豈復驚凡亡。
“豈復驚凡亡”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