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方將訪石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禮樂方將訪石泉”全詩
何事庵中著光祿,枉教閑處筆如椽。
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
若向庵中覓光祿,雪中履跡鏡中真。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光祿庵二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光祿庵二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文章恨不見文園,
禮樂方將訪石泉。
何事庵中著光祿,
枉教閑處筆如椽。
城中太守的何人,
林下先生非我身。
若向庵中覓光祿,
雪中履跡鏡中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對自己文學成就的思考和對世俗功名的反思。
詩的開頭,蘇軾表達了對自己不得不離開文學園地的遺憾,他渴望能再次回到那個地方,與文友們共同交流文學藝術,追求更高的藝術成就。
接著,蘇軾提到禮樂,表示自己對于文學以外的事物也有興趣,他似乎打算前往石泉探訪,這里可能指的是一個有名的山泉,可能是指一種清涼的心靈凈化。
在下一段,蘇軾提到自己在光祿庵的身份,他被任命為光祿寺的官員,這里的“庵”是寺廟的意思。然而,蘇軾認為自己在這個官職下的身份和地位并不能真正體現他的才華和文學成就,他覺得自己的文學天賦被埋沒在了官場的瑣碎事務中。
蘇軾進一步表達了他對于世俗功名的反思。他提到了城中的太守和林下的先生,太守代表的是世俗的權力和地位,而林下的先生則代表的是追求學問和藝術的自由和純粹。蘇軾暗示自己更傾向于追求學問和藝術的自由,而非追求世俗的權力和地位。
最后,蘇軾表達了他尋求真正的光祿之道的愿望。他說如果想要真正尋找到光祿的意義和價值,就應該去庵中,這里的庵指的是蘇軾所在的光祿庵,也象征著追求內心的寧靜和純粹。他說如果想要找到光祿的足跡,就需要在雪中尋找,意味著要追求純潔和高尚的境界。
整首詩詞通過對蘇軾內心的獨白,表達了他對文學追求和對功名利祿的反思。他渴望回到文學園地,追求藝術成就,同時也反思了世俗權力和地位的虛妄,希望追求內心的寧靜和純潔。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對于文學和人生追求的思考和態度。
“禮樂方將訪石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āng lù ān èr shǒu
光祿庵二首
wén zhāng hèn bú jiàn wén yuán, lǐ yuè fāng jiāng fǎng shí quán.
文章恨不見文園,禮樂方將訪石泉。
hé shì ān zhōng zhe guāng lù, wǎng jiào xián chù bǐ rú chuán.
何事庵中著光祿,枉教閑處筆如椽。
chéng zhōng tài shǒu de hé rén, lín xià xiān shēng fēi wǒ shēn.
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
ruò xiàng ān zhōng mì guāng lù, xuě zhōng lǚ jī jìng zhōng zhēn.
若向庵中覓光祿,雪中履跡鏡中真。
“禮樂方將訪石泉”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