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畫師非俗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古來畫師非俗士”全詩
不畫長林與巨植,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
崖崩澗絕可望不可到,孤煙落日相溟濛。
含風偃蹇得真態,刻畫始信天有工。
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爛心難窮。
神機巧思無所發,化為煙霏淪石中。
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像略與詩人同。
愿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宮。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何人遺公石屏風,
上有水墨希微蹤。
不畫長林與巨植,
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
崖崩澗絕可望不可到,
孤煙落日相溟濛。
含風偃蹇得真態,
刻畫始信天有工。
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山下,
骨可朽爛心難窮。
神機巧思無所發,
化為煙霏淪石中。
古來畫師非俗士,
摹寫物像略與詩人同。
愿公作詩慰不遇,
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宮。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幅石屏風的畫作,作者以此表達了對畫師的贊賞和自己的憂慮。石屏風上繪有一棵孤立在峨嵋山西雪嶺上的古老松樹,它象征著堅韌和不朽的精神。然而,這棵松樹所在的地方崖壁險峻,無法到達,只能從遠處望見。石屏風的繪畫技巧生動地表現了松樹的真實形態,使人信服天地間有神奇的造物者。
作者擔心自己和其他才華橫溢的文人如畢宏、韋偃等人,可能會死后默默無聞地埋葬在默默無名的地方。他們的骨頭可能會腐爛,但他們的心靈和才華卻難以窮盡。他們的神奇思維和巧妙創作可能會轉化為飄散的煙霧,消失在石頭之間。
賞析:
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對藝術創作的思考和對才華橫溢的文人的憂慮。作者通過描繪石屏風上的畫作,表達了對畫師的贊賞,認為畫師能夠用繪畫刻畫出真實自然的形態。他對峨嵋山上那棵萬歲不老之孤松的描繪,寄托了對堅韌和不朽精神的贊美。
然而,詩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自己和其他文人命運的擔憂。他擔心自己和其他才華橫溢的人可能會默默無聞地離開人世,他們的才華和心靈將無處流傳。作者的憂慮反映了當時文人士人生存的壓力和不確定性。
整首詩詞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以描繪畫作和表達情感。通過對藝術與人生的思考,蘇軾表達了對才華的贊賞和對命運的擔憂,展示了他對藝術和文人命運的深刻思考。
“古來畫師非俗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ōu yáng shǎo shī lìng fù suǒ xù shí píng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hé rén yí gōng dàn píng fēng, shàng yǒu shuǐ mò xī wēi zōng.
何人遺公石屏風,上有水墨希微蹤。
bù huà cháng lín yǔ jù zhí, dú huà é méi shān xī xuě lǐng shàng wàn suì bù lǎo zhī gū sōng.
不畫長林與巨植,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
yá bēng jiàn jué kě wàng bù kě dào, gū yān luò rì xiāng míng méng.
崖崩澗絕可望不可到,孤煙落日相溟濛。
hán fēng yǎn jiǎn dé zhēn tài, kè huà shǐ xìn tiān yǒu gōng.
含風偃蹇得真態,刻畫始信天有工。
wǒ kǒng bì hóng wéi yǎn sǐ zàng guó shān xià, gǔ kě xiǔ làn xīn nán qióng.
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爛心難窮。
shén jī qiǎo sī wú suǒ fā, huà wéi yān fēi lún shí zhōng.
神機巧思無所發,化為煙霏淪石中。
gǔ lái huà shī fēi sú shì, mó xiě wù xiàng lüè yǔ shī rén tóng.
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像略與詩人同。
yuàn gōng zuò shī wèi bù yù, wú shǐ èr zi hán fèn qì yōu gōng.
愿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宮。
“古來畫師非俗士”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