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已寧復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食已寧復事”全詩
平湖春草合,步到棲禪寺。
堂空不見人,老稚掩關睡。
所營在一食,食已寧復事。
客來豈無得,施子凈掃地。
風松獨不靜,送我作鼓吹。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殘臘獨出二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殘臘獨出二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江邊有微行,詰曲背城市。
平湖春草合,步到棲禪寺。
堂空不見人,老稚掩關睡。
所營在一食,食已寧復事。
客來豈無得,施子凈掃地。
風松獨不靜,送我作鼓吹。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蘇軾在臘月殘臘時節獨自離開城市,來到江邊微行的情景。他穿過彎曲的小路,背離繁華的城市。在平靜的湖面上,春草一片繁茂,他步行到了棲禪寺。他進入寺廟的大堂,卻沒有看到一個人,只有老僧稚氣地掩上了門關,正在睡覺。蘇軾的生活簡單,他只關注一頓飯的事情,而現在飯已經吃過了,他不再有其他事情要做。然而,有客人來訪,施主掃地準備迎接客人。風吹過松樹,唯獨沒有平靜下來,于是蘇軾拿起鼓吹自娛自樂。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蘇軾在一個冬日的清晨離開城市,來到棲禪寺的情景,展示了他對自然和寺廟的向往以及對簡單生活的追求。詩中的景物描寫簡潔而生動,通過對江邊、曲徑、湖面、寺廟的描繪,展現出自然環境的寧靜和寺廟的幽靜。而寺廟內空無一人的景象,則表達了蘇軾追求心靈寧靜的意愿。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過著簡單而自在的生活,只關注眼前的飯食,不受其他瑣事困擾。
詩中的"施子凈掃地"表明蘇軾對待客人的態度,即使自己只是一個過客,也要以禮相待。風吹過的松樹則是詩中的一個意象,它的不靜頓時增添了一絲動感,蘇軾拿起鼓吹,伴隨風聲吹奏,表達了他內心的激情和對自由自在的追求。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與人物行為的描寫,展示了蘇軾追求寧靜與自由的心境,以及他對簡單生活的向往。這是一首展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修身養性、追求自由與寧靜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審美意境。
“食已寧復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án là dú chū èr shǒu
殘臘獨出二首
jiāng biān yǒu wēi xíng, jí qū bèi chéng shì.
江邊有微行,詰曲背城市。
píng hú chūn cǎo hé, bù dào qī chán sì.
平湖春草合,步到棲禪寺。
táng kōng bú jiàn rén, lǎo zhì yǎn guān shuì.
堂空不見人,老稚掩關睡。
suǒ yíng zài yī shí, shí yǐ níng fù shì.
所營在一食,食已寧復事。
kè lái qǐ wú de, shī zi jìng sǎo dì.
客來豈無得,施子凈掃地。
fēng sōng dú bù jìng, sòng wǒ zuò gǔ chuī.
風松獨不靜,送我作鼓吹。
“食已寧復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