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鴃舌問三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時時鴃舌問三蘇”全詩
那知老病渾無用,欲向君王乞鏡湖。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次韻子由使契丹到涿州見寄四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子由使契丹到涿州見寄四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氈毳年來亦甚都,
時時鴃舌問三蘇。
那知老病渾無用,
欲向君王乞鏡湖。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寫給朝廷使者子由的回信。詩人在信中表達了自己的無奈和對時光流轉的感嘆。他說自己雖然年紀漸長、身體漸衰,但時常還會有人來詢問他的近況,關心他的狀況。然而,他意識到自己的老病狀態已無法挽回,無法再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因此,他表示自己希望能夠向君王請求一個鏡湖,以此表達他對仕途的放棄和對寧靜自在的向往。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現了蘇軾內心的無奈與追求自由的心境。首句「氈毳年來亦甚都」描繪了時光匆匆流逝的景象,氈毳指的是羊毛織品,暗喻歲月的轉瞬即逝。接著,詩人提到時常有人來問他近況,鴃舌是一種鳥,它的鳴叫聲被認為是催人起床的聲音,這里用來比喻人們的關切和問候。然而,在第三句中,蘇軾表達了自己年事已高、身體已衰的無奈,意識到自己無力再為國家做出更多貢獻。最后一句表達了他向往寧靜自在的心愿,希望能夠遠離塵囂,過上寧靜的生活。整首詩以簡潔而富有表達力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時時鴃舌問三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zi yóu shǐ qì dān dào zhuō zhōu jiàn jì sì shǒu
次韻子由使契丹到涿州見寄四首
zhān cuì nián lái yì shén dōu, shí shí jué shé wèn sān sū.
氈毳年來亦甚都,時時鴃舌問三蘇。
nǎ zhī lǎo bìng hún wú yòng, yù xiàng jūn wáng qǐ jìng hú.
那知老病渾無用,欲向君王乞鏡湖。
“時時鴃舌問三蘇”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