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開最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寂寞開最晚”全詩
青蛟走玉骨,羽蓋蒙珠幰。
不妝艷已絕,無風香自遠。
凄涼吳宮闕,紅粉埋故苑。
至今微月夜,笙簫來翠巘。
余妍入此花,千載尚清婉。
怪君呼不歸,定為花所挽。
昨宵雷雨惡,花盡君應返。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是蘇軾的詩作,描寫了杜沂游覽武昌時,在酴醾花和菩薩泉見到了一份供奉物。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
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晚。
青蛟走玉骨,羽蓋蒙珠幰。
不妝艷已絕,無風香自遠。
凄涼吳宮闕,紅粉埋故苑。
至今微月夜,笙簫來翠巘。
余妍入此花,千載尚清婉。
怪君呼不歸,定為花所挽。
昨宵雷雨惡,花盡君應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杜沂游覽武昌時的情景,詩人在酴醾花和菩薩泉處看到了一份供奉物,因此寫下了這兩首詩。
第一首詩表達了酴醾花的特點。酴醾花是一種開得最晚的花,它不與其他花爭春,顯得寂寞。詩中借酴醾花來比喻作者自己,表達了自身的孤獨和遲到。
第二首詩以菩薩泉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幽靜的景象。青蛟(傳說中的神龍)在水中游動,水面上覆蓋著羽蓋(形狀像羽毛的云彩),珠幰(水霧)籠罩著泉水。詩人通過這些描寫,創造出一幅虛幻而美麗的圖景。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酴醾花的美麗。酴醾花并不需要妝點艷麗,它的美已經超越了一切。即使沒有風吹拂,它的香氣也能傳得很遠。
接著,詩人轉而描述了吳宮闕(指古代吳國的宮殿和宮闕)的凄涼景象,紅粉(指美女)已經埋葬在了廢棄的苑囿中,只有微弱的月光下,笙簫的聲音才從翠巘(指山上的翠綠樹林)傳來。這些描寫表達了時光的流轉和昔日繁華的消逝。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酴醾花的贊美之情。詩人將自己的才情比作妍容(美麗的容貌)進入到這朵花中,即使過了千年,詩人的才華依然保持清婉。詩人稱贊花兒能夠召喚君王而歸,暗指自己的才華可感動人心。
最后兩句描寫了昨晚雷雨惡劣,預示著花兒已經凋謝,君王應該回來了。整首詩通過對花、泉和景色的描寫,展現了時光的流轉和人事的變遷,以及詩人對美的追求和對逝去時光的懷念之情。這首詩充滿了詩人獨特的情感和意境,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寂靜而美麗的景象,給人一種深沉而凄美的感受。
“寂寞開最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ù yí yóu wǔ chāng, yǐ tú mí huā pú sà quán jiàn xiǎng, èr shǒu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
tú mí bù zhēng chūn, jì mò kāi zuì wǎn.
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晚。
qīng jiāo zǒu yù gǔ, yǔ gài méng zhū xiǎn.
青蛟走玉骨,羽蓋蒙珠幰。
bù zhuāng yàn yǐ jué, wú fēng xiāng zì yuǎn.
不妝艷已絕,無風香自遠。
qī liáng wú gōng què, hóng fěn mái gù yuàn.
凄涼吳宮闕,紅粉埋故苑。
zhì jīn wēi yuè yè, shēng xiāo lái cuì yǎn.
至今微月夜,笙簫來翠巘。
yú yán rù cǐ huā, qiān zǎi shàng qīng wǎn.
余妍入此花,千載尚清婉。
guài jūn hū bù guī, dìng wèi huā suǒ wǎn.
怪君呼不歸,定為花所挽。
zuó xiāo léi yǔ è, huā jǐn jūn yīng fǎn.
昨宵雷雨惡,花盡君應返。
“寂寞開最晚”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三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