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蜀叟談終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每逢蜀叟談終日”全詩
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翠掃空。
師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無功。
明年采藥天臺去,更欲題詩滿浙東。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萬里家山一夢中,
吳音漸已變兒童。
每逢蜀叟談終日,
便覺峨眉翠掃空。
師已忘言真有道,
我除搜句百無功。
明年采藥天臺去,
更欲題詩滿浙東。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蘇軾在秀州報本禪院與鄉僧文長老方丈相遇的情景。蘇軾將自己的旅途歸于一場夢境,而在這個夢中,家鄉的吳音已經變得像兒童般陌生。每次和文長老方丈談話,都感到峨眉山的清幽景色仿佛在眼前展現。蘇軾認為方丈已經領悟到了真正的道理,而他自己卻在追求文才上一事無成。他表示明年要前往天臺山采藥,并渴望在浙江東部的各地題寫詩篇。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自己的親身經歷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中描述了蘇軾遠離家鄉萬里之遙,感覺彷佛是在夢中,他所熟悉的家鄉聲音已經變得陌生,這種感受反映了蘇軾在異地漂泊的孤獨和思鄉之情。
接著,蘇軾描述了與文長老方丈的交談。他稱贊方丈已經領悟到真正的道理,而自己卻在追求文才上百無所獲。這表達了蘇軾對自身才華的懷疑和對方丈智慧的敬仰。峨眉山的描繪則象征了方丈所修煉的佛法,以及他的智慧超越塵世的境界。
最后,蘇軾提到了自己明年計劃去天臺山采藥,并希望能在浙江東部的各地題寫詩篇。這顯示了他對自我提升和文學創作的不懈追求。
整首詩詞結構簡潔明快,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對比的方式,抒發了蘇軾的情感和思考。它同時展現了蘇軾對自己才華的懷疑,對他人智慧的贊嘆,以及對美麗山川和文學創作的向往。這首詩詞充滿了哲理和感慨,展示了蘇軾獨特的文學才華和對人生的獨特洞察力。
“每逢蜀叟談終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ù zhōu bào běn chán yuàn xiāng sēng wén zhǎng lǎo fāng zhàng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
wàn lǐ jiā shān yī mèng zhōng, wú yīn jiàn yǐ biàn ér tóng.
萬里家山一夢中,吳音漸已變兒童。
měi féng shǔ sǒu tán zhōng rì, biàn jué é méi cuì sǎo kōng.
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翠掃空。
shī yǐ wàng yán zhēn yǒu dào, wǒ chú sōu jù bǎi wú gōng.
師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無功。
míng nián cǎi yào tiān tāi qù, gèng yù tí shī mǎn zhè dōng.
明年采藥天臺去,更欲題詩滿浙東。
“每逢蜀叟談終日”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