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進易退我不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難進易退我不如”全詩
鶴有難色側睨予,豈欲臆對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長脛閣瘦軀。
俯啄少許便有余,何至以身為子娛。
驅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
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鶴嘆》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鶴嘆》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寫了作者在園中見到一只馴養的鶴,他想叫它過來,但鶴卻對他投以懷疑的目光,仿佛不愿意接近他。蘇軾感慨自己的生活猶如這只孤獨的鶴,身形瘦小,只能憑借少許的食物維持生存,無法承擔更多的責任和歡樂。他試圖引誘鶴上堂,但鶴卻長鳴著離去,難以進退。整首詩流露出作者內心的孤獨和無奈。
詩詞的中文譯文:
園中有鶴馴可呼,
我欲呼之立坐隅。
鶴有難色側睨予,
豈欲臆對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
三尺長脛閣瘦軀。
俯啄少許便有余,
何至以身為子娛。
驅之上堂立斯須,
投以餅餌視若無。
戛然長鳴乃下趨,
難進易退我不如。
詩意和賞析:
《鶴嘆》通過描寫鶴的形象,抒發了蘇軾內心的孤獨和無奈。鶴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高潔、孤傲和自由,而蘇軾將自己比作這只鶴,表達了自己在人世間的孤獨和無法適應的心境。
詩的開篇,蘇軾說園中有一只馴養的鶴,他想叫它過來,但鶴卻對他投以懷疑的目光,不愿意接近他。這里鶴的難色和側目,可以理解為鶴對世俗的疏離和拒絕,也可以理解為蘇軾在人世間難以找到真正的知己和交流的對象。
接著,蘇軾用自己的生活狀況來與鶴做對應。他形容自己身形瘦小,只有三尺長的脛骨,屋子里瘦弱的身軀。他只需稍稍俯啄食物,就能得到滿足,卻無法承擔更多的責任和歡樂。這里可以看出蘇軾對自己生活的無奈和對世俗歡樂的拒絕。
在詩的后半部分,蘇軾試圖引誘鶴上堂,投以餅餌,但鶴卻不為所動,長鳴著離去。這里的上堂可以理解為引誘鶴進入人類的世界,與人交往,但鶴卻選擇了離開,難以進退。這也可以視為蘇軾對自己在世俗中無法找到歸屬感和滿足感的反思。
整首詩以寫鶴的形象為線索,通過對比詩人自身的境遇,表達了蘇軾內心的孤獨、無奈和對現實世界的反思。詩意深沉,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余地,展現了蘇軾獨特的詩境和情感世界。
“難進易退我不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è tàn
鶴嘆
yuán zhōng yǒu hè xún kě hū, wǒ yù hū zhī lì zuò yú.
園中有鶴馴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
hè yǒu nán sè cè nì yǔ, qǐ yù yì duì rú fú hū.
鶴有難色側睨予,豈欲臆對如鵩乎。
wǒ shēng rú jì liáng jī gū, sān chǐ zhǎng jìng gé shòu qū.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長脛閣瘦軀。
fǔ zhuó shǎo xǔ biàn yǒu yú, hé zhì yǐ shēn wéi zi yú.
俯啄少許便有余,何至以身為子娛。
qū zhī shàng táng lì sī xū, tóu yǐ bǐng ěr shì ruò wú.
驅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
jiá rán cháng míng nǎi xià qū, nan jin yi tui wǒ bù rú.
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
“難進易退我不如”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