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求名語益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老不求名語益真”全詩
少而寡欲顏常好,老不求名語益真。
許邁有妻還學道,陶潛無酒亦従人。
相隨十日還歸去,萬劫清游結此因。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送邵道士彥肅還都嶠》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邵道士彥肅還都嶠》是蘇軾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乞得紛紛擾擾身,
結茅都嶠與仙鄰。
少而寡欲顏常好,
老不求名語益真。
許邁有妻還學道,
陶潛無酒亦従人。
相隨十日還歸去,
萬劫清游結此因。
中文譯文:
希望能夠得到紛紛擾擾的事物環繞著身體,
結茅住在都嶠與仙人為鄰。
年輕時雖然物質欲望少,面容經常愉快,
年老時不追求名利,言語更加真誠。
許邁有妻子還在學習修道,
陶潛沒有酒,也隨波逐流。
相隨了十天后,又返回歸去,
經歷了萬劫清游,結下了這緣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蘇軾送別邵道士彥肅的情景。邵道士彥肅準備回到都嶠山,與仙人為鄰,在那里修行。詩人蘇軾表達了自己對道士的贊賞和祝福。
詩中首先提到了蘇軾渴望得到紛紛擾擾的事物環繞自己,這可能是對世俗的向往和追求,但與此同時,他也理解并贊賞邵道士選擇了與世隔絕的修行生活,住在都嶠山與仙人為鄰。這種修行的生活方式被詩人認為是高尚的,與他自己的追求相對立。
接下來,詩人描述了邵道士的品德特質。他年輕時貪欲少,外表常常愉快,老年時不再追求名利,言語更加真誠。這種品德使得邵道士彥肅在詩人眼中成為一個令人敬佩的人物。
詩中還提到了許邁和陶潛,兩位古代文人。許邁是一個學道的人,有妻子,但他仍然以修行為主要追求。陶潛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他沒有酒,但卻愿意隨波逐流。這兩個人的例子進一步強調了道士選擇修行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最后,詩人描述了邵道士彥肅與他相伴十天的旅程,以及他最終返回都嶠山的決定。這趟旅程被賦予了萬劫清游的意義,表達了修行者在追求道之旅中結下的緣分和體驗。
整首詩詞通過對邵道士彥肅修行選擇的贊美和對修行生活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高尚品德和追求道的生活方式的認同。詩人蘇軾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示了道士的崇高和自己對修行的思考,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不求名語益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shào dào shì yàn sù hái dōu jiào
送邵道士彥肅還都嶠
qǐ dé fēn fēn rǎo rǎo shēn, jié máo dōu jiào yǔ xiān lín.
乞得紛紛擾擾身,結茅都嶠與仙鄰。
shǎo ér guǎ yù yán cháng hǎo, lǎo bù qiú míng yǔ yì zhēn.
少而寡欲顏常好,老不求名語益真。
xǔ mài yǒu qī hái xué dào, táo qián wú jiǔ yì cóng rén.
許邁有妻還學道,陶潛無酒亦従人。
xiāng suí shí rì hái guī qù, wàn jié qīng yóu jié cǐ yīn.
相隨十日還歸去,萬劫清游結此因。
“老不求名語益真”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