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節菖蒲石上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九節菖蒲石上仙”全詩
何似東坡鐵拄杖,一時驚散野狐禪。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常州太平寺法華院薝卜亭醉題》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常州太平寺法華院薝卜亭醉題》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六花薝卜林間佛,
九節菖蒲石上仙。
何似東坡鐵拄杖,
一時驚散野狐禪。
中文譯文:
在常州太平寺法華院的薝卜亭醉酒題字
亭中有六朵薝卜花,似佛陀在林間盛開;
石上有九節菖蒲,猶如仙人棲息其上。
它們與東坡手中的鐵拄杖相比,又有何等的神采,
一時間令野狐禪者們驚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在太平寺法華院醉酒時所題的,通過描繪薝卜亭中的景物,展現了他對自然和人文之美的感悟。
首先,蘇軾以六朵薝卜花比喻林間佛陀,凸顯了花朵的美麗和純潔,暗示佛法的精神境界。薝卜花是一種香花,常常被用來作為佛教寺廟供奉的花卉,因此它們被比喻為佛陀。這種比喻表達了蘇軾對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對佛陀境界的贊美。
接著,詩中出現了九節菖蒲石,將菖蒲與仙人聯系在一起。菖蒲是一種常見的濕地植物,葉子呈現節段狀,而這里的菖蒲有九個節段,象征著上九天的仙人。蘇軾通過把菖蒲與仙人聯系在一起,將自然景物與神話傳說相結合,突顯了仙境般的美麗和神秘感。
最后,蘇軾提到了自己手中的鐵拄杖,與薝卜花和菖蒲形成對比。東坡是蘇軾的字,他以自己的鐵拄杖與薝卜花和菖蒲相比,表達了自己在文學創作和思想境界上的追求。鐵拄杖象征著他堅定的意志和執著的精神,而薝卜花和菖蒲則象征著純粹和高尚的境界。通過這種對比,蘇軾表達了自己在文學創作中的自省和對理想境界的渴望。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景物的對比和象征意義的運用,表達了蘇軾對自然美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時,詩中融入了對佛教文化和仙境傳說的借喻,使整首詩增添了一層神秘和超脫的意味。這首詩以蘇軾獨特的感悟和巧妙的表達方式,展示了他對生活、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和獨特見解。
“九節菖蒲石上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áng zhōu tài píng sì fǎ huá yuàn zhān bo tíng zuì tí
常州太平寺法華院薝卜亭醉題
liù huā zhān bo lín jiān fú, jiǔ jié chāng pú shí shàng xiān.
六花薝卜林間佛,九節菖蒲石上仙。
hé sì dōng pō tiě zhǔ zhàng, yī shí jīng sàn yě hú chán.
何似東坡鐵拄杖,一時驚散野狐禪。
“九節菖蒲石上仙”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