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過秋生蘚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幾度過秋生蘚暈”全詩
幾度過秋生蘚暈,至今流潤應江潮。
泫然疑有蛟龍吐,斷處人言霹靂焦。
材大古來無適用,不須郁郁慕山苗。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千年古木臥無梢,
浪卷沙翻去似瓢。
幾度過秋生蘚暈,
至今流潤應江潮。
泫然疑有蛟龍吐,
斷處人言霹靂焦。
材大古來無適用,
不須郁郁慕山苗。
中文譯文:
千年的古木躺臥無枝梢,
浪潮卷起沙翻滾如瓢。
幾度經歷秋天,生長著苔蘚暈,
至今仍然滋潤著江潮。
水滴滴落,仿佛有蛟龍噴吐,
斷裂的地方人們議論雷焦。
大而無用的材料,古時無法利用,
不必羨慕山間的青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寫給朋友子由的作品,描述了一棵千年古木的景象和它的價值觀念。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這棵古木的狀態,它已經千年,卻沒有了枝梢,躺臥在那里。接著,詩人以浪卷沙翻去似瓢的比喻形容水流的湍急,暗示這棵古木曾經見證了激烈的水患,時間的推移使得它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古木的堅韌和生命力,在幾度秋天的洗禮下,它仍然生長著苔蘚,滋潤著江潮。這里,苔蘚暈表示古木生命力的強大,它在秋天的洗禮下,依然能夠茁壯成長。
然后,詩人用“泫然疑有蛟龍吐”來形容古木上的水滴滴落的聲音,給人以幻覺似乎有蛟龍噴吐的感覺。接著,描述了古木的一處斷裂,人們議論紛紛,仿佛是雷電焦糊的聲音。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古木的思考。他認為這樣大而無用的材料,在古代無法利用,沒有太多價值。因此,他勸告子由不必郁郁寡歡、羨慕山間的青苗,而應該珍惜自己的境遇。
整首詩通過描繪古木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于價值觀念的思考。他認為事物的價值并不僅僅取決于外部的形式和表象,而是應該從內在的生命力和堅韌不拔中尋找。同時,他警示朋友不要過分追求外在的虛榮,要珍惜自己的現狀,活出真實和內心的力量。
“幾度過秋生蘚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i yóu mù shān yǐn shuǐ èr shǒu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
qiān nián gǔ mù wò wú shāo, làng juǎn shā fān qù shì piáo.
千年古木臥無梢,浪卷沙翻去似瓢。
jǐ dù guò qiū shēng xiǎn yūn, zhì jīn liú rùn yīng jiāng cháo.
幾度過秋生蘚暈,至今流潤應江潮。
xuàn rán yí yǒu jiāo lóng tǔ, duàn chù rén yán pī lì jiāo.
泫然疑有蛟龍吐,斷處人言霹靂焦。
cái dà gǔ lái wú shì yòng, bù xū yù yù mù shān miáo.
材大古來無適用,不須郁郁慕山苗。
“幾度過秋生蘚暈”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