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藩幽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以藩幽臺”全詩
有神司之,隨取而培。
帝敕下民,無敢或開。
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
帝茫不知,誰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
使民前知,是役於民。
無是墳者,誰取誰干。
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息壤詩》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息壤詩》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帝息此壤,以藩幽臺。
有神司之,隨取而培。
帝敕下民,無敢或開。
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
帝茫不知,誰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
使民前知,是役於民。
無是墳者,誰取誰干。
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關于帝王統治和民眾反抗的寓言故事。詩中的"帝"代表統治者,"壤"指代國土,"藩幽臺"表示帝王的宮廷。統治者通過雷雨來懲罰民眾,而民眾則幸災樂禍地看到帝王發怒。然而,帝王對于民眾的真實情況并不了解,沒有人敢向他匯報。當帝王的怒氣平息時,大地震動,使民眾提前知道帝王的怒火即將再次降臨,他們成為帝王的工具。詩中提到的"墳"指代民眾的墳墓,"射"表示帝王的打擊。
賞析:
《息壤詩》通過寓言的方式表達了對統治者專橫行為的批評,以及民眾對于統治者怒火的反應。詩中運用了象征和隱喻,通過雷雨和地震來代表帝王的懲罰和民眾的苦難。整首詩詞寫意深遠,寓意豐富。蘇軾巧妙地將政治現實與自然現象相結合,展示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緊張關系。
詩詞中的"帝"一詞可能代表了當時的皇帝,也可以理解為任何權力在握的統治者。蘇軾以詩歌的形式表達了對專制統治的反思,展現了對普通民眾的同情和理解。整首詩詞透露出對權力濫用和民眾苦難的憂慮,同時也呼喚人們要敢于反抗,爭取自由和尊嚴。
《息壤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描繪了一個悲壯的政治畫面,引發人們對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和權力的思考。它是蘇軾思想觀念和藝術創作的結晶,也是宋代文學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以藩幽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rǎng shī
息壤詩
dì xī cǐ rǎng, yǐ fān yōu tái.
帝息此壤,以藩幽臺。
yǒu shén sī zhī, suí qǔ ér péi.
有神司之,隨取而培。
dì chì xià mín, wú gǎn huò kāi.
帝敕下民,無敢或開。
wéi dì bù yán, yǐ léi yǐ yǔ.
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wéi mín zhī zhī, xìng dì zhī nù.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
dì máng bù zhī, shuí gǎn yǐ gào.
帝茫不知,誰敢以告。
dì nù bù cháng, xià tǔ shì zhèn.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
shǐ mín qián zhī, shì yì yú mín.
使民前知,是役於民。
wú shì fén zhě, shuí qǔ shuí gàn.
無是墳者,誰取誰干。
wéi qí de zhī, shì yǐ shè zhī.
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以藩幽臺”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