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識老僧無盡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要識老僧無盡處”全詩
自少多言晚聞道,從今閉口不論文。
灩翻白獸樽中酒,歸煮青泥坊底芹。
要識老僧無盡處,床頭牛蟻不曾聞。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次韻王定國得潁倅二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王定國得潁倅二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滔滔四海我知津,
每愧先生植杖蕓。
自少多言晚聞道,
從今閉口不論文。
中文譯文:
汪洋浩渺的四海,我明白其中的航道,
每每慚愧于先生的才華和貢獻。
自幼時多言,晚才領悟到大道理,
從今以后,我將閉口不再談論文學。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自己的思考和反省,以及對王定國的贊賞和敬意。
詩的開頭,蘇軾說他明白滔滔四海中的津渡之道,暗喻自己在文學道路上的經歷和體悟。他自稱“每愧先生植杖蕓”,表示對王定國的敬佩和欽佩。這里的“植杖蕓”指王定國在文學上的杰出成就,而蘇軾則以自己的文學才華自謙。
接下來,蘇軾承認自己年少時多言,晚年才漸漸領悟到人生的道理和哲理。他表示從此以后,將閉口不再談論文學,暗示自己不再糾結于文學的爭論和評價,而是更加專注于內心的修養和追求。
整首詩以自省和自嘲的口吻,表達了蘇軾對自己過去的言辭和行為的反思,他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這也表現出他對王定國的認可,將自己與先生相對照,顯示了對王定國在文學上的高度評價。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對比,蘇軾展示了對內心的反思和對修養的追求。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體現了蘇軾對個人成長和文學追求的思考,同時也展示了他對優秀人才的贊賞和敬意。
“要識老僧無盡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wáng dìng guó dé yǐng cuì èr shǒu
次韻王定國得潁倅二首
tāo tāo sì hǎi wǒ zhī jīn, měi kuì xiān shēng zhí zhàng yún.
滔滔四海我知津,每愧先生植杖蕓。
zì shǎo duō yán wǎn wén dào, cóng jīn bì kǒu bù lùn wén.
自少多言晚聞道,從今閉口不論文。
yàn fān bái shòu zūn zhōng jiǔ, guī zhǔ qīng ní fāng dǐ qín.
灩翻白獸樽中酒,歸煮青泥坊底芹。
yào shí lǎo sēng wú jìn chù, chuáng tóu niú yǐ bù céng wén.
要識老僧無盡處,床頭牛蟻不曾聞。
“要識老僧無盡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