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學聲同意不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欲學聲同意不同”全詩
臺邊游女來竊聽,欲學聲同意不同。
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兩稚子。
白馬為塞鳳為關,山川無人空自閑。
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魴魚冷難捕。
悠悠江上聽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上堵吟》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上堵吟》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臺上有客吟秋風,
悲聲蕭散飄入空。
臺邊游女來竊聽,
欲學聲同意不同。
君悲竟何事,
千里金城兩稚子。
白馬為塞鳳為關,
山川無人空自閑。
我悲亦何苦,
江水冬更深,魴魚冷難捕。
悠悠江上聽歌人,
不知我意徒悲辛。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秋天的景象,詩人蘇軾站在高臺上吟唱,悲傷的聲音隨著秋風四散飄入空中。臺邊的游女偷偷前來傾聽,想要模仿他的聲音,但意境卻截然不同。詩人對于君王的悲傷感到疑惑,不知是何事讓君王如此悲傷,千里之外的金城只剩下兩個孩子。白馬成為邊塞的象征,鳳凰則代表關中的榮耀,而如今山川空無一人,顯得十分荒涼。詩人自己的悲傷又有何苦,江水在冬天更加深沉,冷酷的魴魚難以捕獲。他在江上聽著唱歌的人,卻不知道他的心意,只有孤單的悲苦。
賞析:
《上堵吟》以蘇軾獨特的筆觸表達了悲傷與孤獨的情感。詩中的景象通過對比和象征手法,展現出現實世界的荒涼與詩人內心的痛苦。詩人站在高臺上吟唱,他的聲音隨著秋風飄散,表達了他內心的悲傷。游女偷聽詩人的聲音,試圖模仿,但卻無法領會到詩人真正的情感,展現了詩人與世界的隔閡。對于君王的悲傷,詩人感到困惑,表現出對時局的關切和對君王的同情。而自己的悲苦也被詩人表達出來,用江水的冬寒和難以捕獲的魴魚作為比喻,揭示出他內心的孤寂和無力。整首詩以悲傷為主旋律,通過細膩的描寫和象征手法,展現了蘇軾深沉的情感和對現實的思考。
“欲學聲同意不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ng dǔ yín
上堵吟
tái shàng yǒu kè yín qiū fēng, bēi shēng xiāo sàn piāo rù kōng.
臺上有客吟秋風,悲聲蕭散飄入空。
tái biān yóu nǚ lái qiè tīng, yù xué shēng tóng yì bù tóng.
臺邊游女來竊聽,欲學聲同意不同。
jūn bēi jìng hé shì, qiān lǐ jīn chéng liǎng zhì zǐ.
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兩稚子。
bái mǎ wèi sāi fèng wèi guān, shān chuān wú rén kōng zì xián.
白馬為塞鳳為關,山川無人空自閑。
wǒ bēi yì hé kǔ, jiāng shuǐ dōng gēng shēn,
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
fáng yú lěng nán bǔ.
魴魚冷難捕。
yōu yōu jiāng shàng tīng gē rén,
悠悠江上聽歌人,
bù zhī wǒ yì tú bēi xīn.
不知我意徒悲辛。
“欲學聲同意不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上聲十六銑 (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