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玉箸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舉手玉箸插”全詩
泉嫩石為厭,石老生罅隙。
異哉寸波中,露此橫海脊。
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龍蟄。
舉手玉箸插,忽去銀釘擲。
大身何時布,大翮翔霹靂。
誰言鵬背大,更覺宇宙窄。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雙井白龍》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雙井白龍》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巖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
泉嫩石為厭,石老生罅隙。
異哉寸波中,露此橫海脊。
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龍蟄。
舉手玉箸插,忽去銀釘擲。
大身何時布,大翮翔霹靂。
誰言鵬背大,更覺宇宙窄。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寓言故事,以巖泉和白龍為象征,表達了蘇軾對自由與宏偉的追求。詩中描述了一個奇特的景象,巖石中涌出的泉水未能進入井中,而是冒出沙石,泉水嫩嫩的像是被巖石所排斥,而巖石卻漸漸變老,出現了裂縫。在這寸波之中,展露出一條橫貫海脊的泉水,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觀。蘇軾稱呼這個泉水為先生,自己則以插著玉箸的姿態,突然拋去銀釘,展示出宏偉的身軀和翅膀,飛翔著發出霹靂般的聲響。蘇軾問誰說鵬鳥背大,而自己感受到的是宇宙的狹窄。
賞析:
這首詩通過寓言的手法,表達了蘇軾對自由和壯麗的向往。巖泉未入井,泉水雖然清新而嫩嫩,卻被巖石所排斥,這可以理解為人的追求和創造力在現實生活中受到限制和排斥。然而,詩中的泉水并未被困住,而是在巖石中找到了出路,形成了一道露出海脊的奇特景觀,象征著蘇軾自己的才華和追求終將得到展現和實現。
在詩的后半部分,蘇軾以自己為主角,將自己比作一條神龍。他拋去束縛,展示出巨大的身軀和翅膀,翱翔于天空,發出霹靂般的聲響。這可以理解為蘇軾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和壯志凌云的追求。他反問誰說鵬鳥背大,讓人感受到宇宙的狹窄,表達了他對自己的才華和志向的無限自豪和自信。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自己理想的追求,展示了蘇軾豪放不羈的個性和對自由與壯麗的渴望。它既是對自然界奇特景觀的表達,也是對人生境遇和追求的寓言,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舉手玉箸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uāng jǐng bái lóng
雙井白龍
yán quán wèi rù jǐng, méng rán mào shā shí.
巖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
quán nèn shí wèi yàn, shí lǎo shēng xià xì.
泉嫩石為厭,石老生罅隙。
yì zāi cùn bō zhōng, lù cǐ héng hǎi jí.
異哉寸波中,露此橫海脊。
xiān shēng zhuó quán xiào, quán xiù shén lóng zhé.
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龍蟄。
jǔ shǒu yù zhù chā, hū qù yín dīng zhì.
舉手玉箸插,忽去銀釘擲。
dà shēn hé shí bù, dà hé xiáng pī lì.
大身何時布,大翮翔霹靂。
shuí yán péng bèi dà, gèng jué yǔ zhòu zhǎi.
誰言鵬背大,更覺宇宙窄。
“舉手玉箸插”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七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