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卻相公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拆卻相公庵”全詩
天下人總知,流入傳燈錄。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戲贈秀老》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戲贈秀老》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戲贈秀老》中文譯文:
拆卻相公庵,
泥卻駙馬竹。
天下人總知,
流入傳燈錄。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蘇軾以戲謔的口吻向秀老(據推測可能是蘇軾的友人)贈詩。詩中描繪了一種場景:相公庵是指高官顯貴的府邸,駙馬竹則指駙馬(皇帝的女婿)的住所,蘇軾戲稱自己拆除了相公庵,將駙馬竹轉泥。這種夸張的言辭和戲謔的語氣暗示了作者的豪放不羈和不拘一格的性格。
詩的后兩句“天下人總知,流入傳燈錄”,表達了蘇軾的自豪感和自信。他認為,自己的才華和作品將被廣泛傳播并被后世所記載,這是對自己才華的一種自我吹噓和展示。
整首詩詞以幽默、戲謔的口吻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和對傳世的期望。蘇軾以他獨特的個性和才華,展示了他對權貴和世俗的調侃,并表達了自己在文學事業上的自豪感。這首詩詞也反映了蘇軾個人的人生態度,他不拘一格,豪放不羈,追求自由和獨立的精神,他相信自己的才華會被后世所銘記。
“拆卻相公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 zèng xiù lǎo
戲贈秀老
chāi què xiàng gōng ān, ní què fù mǎ zhú.
拆卻相公庵,泥卻駙馬竹。
tiān xià rén zǒng zhī, liú rù chuán dēng lù.
天下人總知,流入傳燈錄。
“拆卻相公庵”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三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