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道従來不計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謀道従來不計身”全詩
屬纊家無十金產,過車巷哭六州民。
塵埃輦寺三年別,樽俎岐陽一夢新。
他日思賢見遺像,不論宿草更沾巾。
(成都有思賢閣,畫諸公像。
)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陸龍圖詵挽詞》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陸龍圖詵挽詞》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挺然直節庇峨岷,
謀道従來不計身。
屬纊家無十金產,
過車巷哭六州民。
塵埃輦寺三年別,
樽俎岐陽一夢新。
他日思賢見遺像,
不論宿草更沾巾。
中文譯文:
高高地屹立著,堅守著峨嵋山的節操,
為了追求道義從不顧及自身。
雖然家境貧寒沒有多少財產,
但路過車巷時為六州的百姓哭泣。
塵埃落定,離開輦寺已有三年,
舉杯共飲在岐陽時的經歷如今成為了一場新的夢。
將來的某一天,我會懷念先賢,看到他們的遺像,
不論是在宿草間還是在我的巾幗上,都會流下眼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的堅持,以及對社會、國家和人民的關懷與痛心。詩中的陸龍圖詵指的是宋代畫家陸龍創作的一幅畫,畫中描繪了蘇軾的形象,他把這幅畫掛在思賢閣中,作為對先賢的紀念。
首節描述了蘇軾以堅守峨嵋山的直節來輔佐國家的意愿,他追求道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第二節表達了蘇軾家境貧寒,但他并不在意物質財富,而是關心百姓的疾苦。他用哭泣來表達對社會的關懷和悲痛之情。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蘇軾離開輦寺已有三年的情景,以及在岐陽時的一段經歷。這段經歷被他形容為一場新的夢,暗示著他對過去的回憶和憧憬。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對先賢的敬仰和懷念之情,無論是在思賢閣中看到他們的遺像,還是在某個寂靜的地方,他都會流下眼淚。
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崇高的道德情操、愛國情懷和對人民疾苦的關切。通過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深刻思考的抒發,蘇軾表達了作為一個文人的責任與擔當,以及對社會和歷史的思考和回響。此詩寫作精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蘇軾獨特的文學才華和情感表達能力。
“謀道従來不計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ù lóng tú shēn wǎn cí
陸龍圖詵挽詞
tǐng rán zhí jié bì é mín, móu dào cóng lái bù jì shēn.
挺然直節庇峨岷,謀道従來不計身。
shǔ kuàng jiā wú shí jīn chǎn, guò chē xiàng kū liù zhōu mín.
屬纊家無十金產,過車巷哭六州民。
chén āi niǎn sì sān nián bié, zūn zǔ qí yáng yī mèng xīn.
塵埃輦寺三年別,樽俎岐陽一夢新。
tā rì sī xián jiàn yí xiàng, bù lùn sù cǎo gèng zhān jīn.
他日思賢見遺像,不論宿草更沾巾。
chéng dū yǒu sī xián gé, huà zhū gōng xiàng.
(成都有思賢閣,畫諸公像。
)
“謀道従來不計身”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