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相隨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物我相隨去”全詩
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處。
憶在懷遠驛,閉門秋暑中。
藜羹對書史,揮汗與子同。
西風忽凄厲,萬葉穿戶牖。
子起尋裌衣,感嘆執我手。
朱顏不可恃,此語君勿疑。
別離恐不免,功名定難期。
當時已凄斷,況此兩衰老。
失途既難追,學道恨不早。
買田秋已議,筑室春堂成。
雪堂風雨夜,已作對床聲。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初秋寄子由》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初秋寄子由》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寫了作者在初秋時分寄給子由的情景和思念之情。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百川日夜逝,物我相隨去。
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處。
憶在懷遠驛,閉門秋暑中。
藜羹對書史,揮汗與子同。
西風忽凄厲,萬葉穿戶牖。
子起尋裌衣,感嘆執我手。
朱顏不可恃,此語君勿疑。
別離恐不免,功名定難期。
當時已凄斷,況此兩衰老。
失途既難追,學道恨不早。
買田秋已議,筑室春堂成。
雪堂風雨夜,已作對床聲。
詩意:
詩詞表達了蘇軾在初秋時寄給子由的情感。他感慨時光如百川流逝,物事變遷,唯有內心的情感仍然堅守在原地。詩人回憶起過去在遙遠驛站相聚的情景,現在卻在秋天的炎熱中獨自閉門。他與子由一起品嘗藜羹,一起揮汗如雨,表示對友誼的珍重。然而,突然西風凄厲,萬葉穿過窗戶,子由起身尋找裌衣(指外出行走),作者感嘆地握住他的手,警告他不要過于依賴容貌。詩人擔心分別是不可避免的,而功名成就可能難以實現。當時的情況已經如此悲涼,何況現在年老衰弱。失去的道路難以追尋,學習修行的遺憾晚了。詩的最后提到,已經計劃購買田地,筑造房舍,雪天里風雨的夜晚,已經成為對床的聲音。
賞析:
《初秋寄子由》以蘇軾獨特的抒情方式表達了詩人對友誼、時光流逝和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詩詞運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寫來烘托詩人內心的情感,如百川日夜逝、西風凄厲、萬葉穿戶牖等,營造出初秋的景象,增強了詩詞的意境。詩中表達了對友誼的珍重,通過品嘗藜羹、揮汗與子由同行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深深懷念和重視。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憂慮,對功名成就和人生道路的追求的反思,以及對時光流逝、歲月不饒人的感嘆。整首詩詞感情真摯,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示了蘇軾獨特的抒情才華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物我相隨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 qiū jì zǐ yóu
初秋寄子由
bǎi chuān rì yè shì, wù wǒ xiāng suí qù.
百川日夜逝,物我相隨去。
wéi yǒu sù xī xīn, yī rán shǒu gù chù.
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處。
yì zài huái yuǎn yì, bì mén qiū shǔ zhōng.
憶在懷遠驛,閉門秋暑中。
lí gēng duì shū shǐ, huī hàn yǔ zi tóng.
藜羹對書史,揮汗與子同。
xī fēng hū qī lì, wàn yè chuān hù yǒu.
西風忽凄厲,萬葉穿戶牖。
zi qǐ xún jiá yī, gǎn tàn zhí wǒ shǒu.
子起尋裌衣,感嘆執我手。
zhū yán bù kě shì, cǐ yǔ jūn wù yí.
朱顏不可恃,此語君勿疑。
bié lí kǒng bù miǎn, gōng míng dìng nán qī.
別離恐不免,功名定難期。
dāng shí yǐ qī duàn, kuàng cǐ liǎng shuāi lǎo.
當時已凄斷,況此兩衰老。
shī tú jì nán zhuī, xué dào hèn bù zǎo.
失途既難追,學道恨不早。
mǎi tián qiū yǐ yì, zhù shì chūn táng chéng.
買田秋已議,筑室春堂成。
xuě táng fēng yǔ yè, yǐ zuò duì chuáng shēng.
雪堂風雨夜,已作對床聲。
“物我相隨去”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