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遠千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遠千里”全詩
昔司馬子長登會稽,探禹穴,不遠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澤之觀至荊州。
二子蓋悲世悼俗,自傷不見古人,而欲一觀其遺跡,故其勤如此。
鳳翔當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來此八觀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觀焉,故作詩以告欲觀而不知者。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鳳翔八觀(并敘)》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鳳翔八觀(并敘)》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鳳翔八觀(并敘)》
昔司馬子長登會稽,探禹穴,不遠千里;
而李太白亦以七澤之觀至荊州。
二子蓋悲世悼俗,自傷不見古人,
而欲一觀其遺跡,故其勤如此。
鳳翔當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來,
此八觀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觀焉,
故作詩以告欲觀而不知者。
詩意:
《鳳翔八觀(并敘)》是蘇軾寫的一首詩,詩中提到了司馬子長和李白兩位文人游覽名勝的故事。司馬子長遠離家鄉登上會稽山,探尋禹王的葬穴,他克服了千里之遙。而李白則以七澤之觀的名義來到荊州,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的悲嘆和思考,他自怨自艾地感嘆沒有見到古人的風采,因此他們都非常努力地想要一睹這些名勝勝跡,所以他們的行程如此勤奮。
鳳翔是秦、蜀兩地的交界處,是士大夫們日常往來的地方。八觀是指當地的八個觀光景點,這些景點對于居住在附近的人來說,只需稍作跋涉即可到達,但有些熱衷于享受生活的人卻未能將其全部游覽。因此,蘇軾寫下這首詩,告訴那些想要欣賞這些景點卻不知道的人們。
賞析:
這首詩通過引用司馬子長和李白的故事,表達了對過去名人遺跡的向往和思考。司馬子長和李白都是文人墨客,他們對歷史和傳統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為了一睹這些名勝勝跡,不惜千里迢迢的旅程,表現出他們對古人的敬仰和對歷史的追尋。而鳳翔八觀作為當地的名勝景點,雖然離士大夫們很近,但仍有許多人未能將其全部游覽。這種情況引發了蘇軾的寫作欲望,他希望通過詩歌的形式告訴那些想要欣賞這些景點卻不知道的人們。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歷史名人的追求和現實的遺憾,展現了蘇軾對歷史的敬重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不遠千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xiáng bā guān bìng xù
鳳翔八觀(并敘)
fèng xiáng bā guān shī, jì kě guān zhě bā yě.
《鳳翔八觀》詩,記可觀者八也。
xī sī mǎ zǐ zhǎng dēng kuài jī, tàn yǔ xué, bù yuǎn qiān lǐ ér lǐ tài bái yì yǐ qī zé zhī guān zhì jīng zhōu.
昔司馬子長登會稽,探禹穴,不遠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澤之觀至荊州。
èr zi gài bēi shì dào sú, zì shāng bú jiàn gǔ rén, ér yù yī guān qí yí jī, gù qí qín rú cǐ.
二子蓋悲世悼俗,自傷不見古人,而欲一觀其遺跡,故其勤如此。
fèng xiáng dāng qín shǔ zhī jiāo, shì dài fū zhī suǒ zhāo xī wǎng lái cǐ bā guān zhě, yòu jiē kuǐ bù kě zhì, ér hào shì zhě yǒu bù néng biàn guān yān, gù zuò shī yǐ gào yù guān ér bù zhī zhě.
鳳翔當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來此八觀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觀焉,故作詩以告欲觀而不知者。
“不遠千里”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