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竿冠笠驚鵜鶘”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插竿冠笠驚鵜鶘”全詩
渚蒲拔折藻荇亂,此意豈復遺鰍鯢。
偶然信手皆虛擊,本不辭勞幾萬一。
一魚中刃百魚驚,蝦蟹奔忙誤跳擲。
漁人養魚如養雛,插竿冠笠驚鵜鶘。
豈知白挺鬧如雨,攪水覓魚嗟已疏。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畫魚歌(湖州道中作·)》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畫魚歌(湖州道中作·)》是蘇軾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天寒水落魚在泥,
短鉤畫水如耕犁。
渚蒲拔折藻荇亂,
此意豈復遺鰍鯢。
偶然信手皆虛擊,
本不辭勞幾萬一。
一魚中刃百魚驚,
蝦蟹奔忙誤跳擲。
漁人養魚如養雛,
插竿冠笠驚鵜鶘。
豈知白挺鬧如雨,
攪水覓魚嗟已疏。
詩意和賞析:
《畫魚歌(湖州道中作·)》描繪了蘇軾在湖州道中觀察漁民捕魚的情景。詩中通過描寫漁民的釣魚技藝和魚群的反應,表達了作者對漁民生活和自然界的熟悉和理解。
詩的開頭寫道:“天寒水落魚在泥”,揭示了冬天水溫下降時,魚兒會藏匿在泥中。接著,“短鉤畫水如耕犁”,描述了漁民使用短鉤在水中劃過的景象,形象地表現了漁民的釣魚技巧。
下一節描寫了漁民的釣魚過程。漁民把渚蒲拔起,藻荇紛亂,意味著他們的釣竿擾動水中的水草,使鰍鯢不再隱藏。接著,作者質問:"此意豈復遺鰍鯢",表達了對漁民技藝高超的贊嘆,意味著他們能夠巧妙地捕捉到隱藏的魚兒。
隨后,詩中描寫了漁民的技巧和運氣的對比。有時候,漁民的一擊可能無功而返,“偶然信手皆虛擊”,表達了漁民在釣魚時也會遇到失敗和挫折。然而,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堅持不懈,不辭勞苦,為了能夠釣到魚,付出了幾萬次的努力。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一次成功的釣魚,一條魚的咬鉤引起了整個魚群的驚慌,蝦蟹們忙亂地躲避,甚至誤跳擲。這一景象展示了漁民技藝的高超和釣魚的刺激性。
最后一節將視角轉向漁民和他們養魚的經驗。漁人養魚如同養雛鳥,他們像養育幼鳥一樣細心照料著魚兒。當漁民插上竿、戴上冠笠時,驚起了水邊的鸕鶿。然而,他們并不知道這樣的擾動會引起水面的白挺(指魚類)驚擾,從而破壞了捕魚的機會。最后一句“攪水覓魚嗟已疏”表達了作者對漁民的生活方式和漁業技術的贊嘆,同時也帶有一絲感嘆之情。
整首詩通過具體的描寫和細膩的形象,展示了漁民捕魚的技藝和經驗,以及魚群的反應和水面的波瀾。作者通過觀察和思考,賦予詩中的漁民和魚兒以生動的形象,表達了對自然界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感悟和思考。
該詩描繪了漁民捕魚的技巧、漁業的艱辛和運氣的變幻,同時也蘊含了對自然界和生活的深入思考。通過細膩而生動的描寫,傳達了作者對漁民生活和自然景觀的獨特感受,展現了蘇軾作為文人觀察者和思考者的才華。
“插竿冠笠驚鵜鶘”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à yú gē hú zhōu dào zhōng zuò
畫魚歌(湖州道中作·)
tiān hán shuǐ luò yú zài ní, duǎn gōu huà shuǐ rú gēng lí.
天寒水落魚在泥,短鉤畫水如耕犁。
zhǔ pú bá zhé zǎo xìng luàn, cǐ yì qǐ fù yí qiū ní.
渚蒲拔折藻荇亂,此意豈復遺鰍鯢。
ǒu rán xìn shǒu jiē xū jī, běn bù cí láo jǐ wàn yī.
偶然信手皆虛擊,本不辭勞幾萬一。
yī yú zhōng rèn bǎi yú jīng, xiā xiè bēn máng wù tiào zhì.
一魚中刃百魚驚,蝦蟹奔忙誤跳擲。
yú rén yǎng yú rú yǎng chú, chā gān guān lì jīng tí hú.
漁人養魚如養雛,插竿冠笠驚鵜鶘。
qǐ zhī bái tǐng nào rú yǔ, jiǎo shuǐ mì yú jiē yǐ shū.
豈知白挺鬧如雨,攪水覓魚嗟已疏。
“插竿冠笠驚鵜鶘”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