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復歌呼相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且復歌呼相和”全詩
且復歌呼相和,隔墻知是曹參。
丹青已自前世,竹石時窺一斑。
五字當還靖節,數行誰似高閑。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再和二首(來詩言飲酒、畫竹石、草書·)》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再和二首(來詩言飲酒、畫竹石、草書)》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置酒未逢休沐,
便同越北燕南。
且復歌呼相和,
隔墻知是曹參。
丹青已自前世,
竹石時窺一斑。
五字當還靖節,
數行誰似高閑。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蘇軾與友人共飲的情景,并以此為契機,表達了他對繪畫、竹石和草書藝術的思考。詩中也表達了對曹參的敬佩與贊美,贊頌了曹參的才華。通過描述自己的境遇和對藝術的熱愛,詩人展示了對高尚情操和寧靜生活的追求。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的典型風格,簡潔而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首句"置酒未逢休沐"意味著作者忙碌的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放松。"越北燕南"指的是與友人相聚,共同歡慶。接下來的兩句"且復歌呼相和,隔墻知是曹參"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歡樂和共鳴,同時也表達了對曹參才華的贊美。"丹青已自前世,竹石時窺一斑"揭示了作者對繪畫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同時也透露出作者對過去文人墨客的敬仰。最后兩句"五字當還靖節,數行誰似高閑"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要求,要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追求寧靜閑適的生活。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流暢的節奏展示了蘇軾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通過描繪自己的境遇和與友人的歡聚,表達了對曹參的景仰和對高尚品德的追求。整體上,這首詩詞既表達了作者的個人情感和追求,又抒發了對藝術和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蘇軾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對美的追求。
“且復歌呼相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ài hé èr shǒu lái shī yán yǐn jiǔ huà zhú shí cǎo shū
再和二首(來詩言飲酒、畫竹石、草書·)
zhì jiǔ wèi féng xiū mù, biàn tóng yuè běi yàn nán.
置酒未逢休沐,便同越北燕南。
qiě fù gē hū xiāng hè, gé qiáng zhī shì cáo cān.
且復歌呼相和,隔墻知是曹參。
dān qīng yǐ zì qián shì, zhú shí shí kuī yī bān.
丹青已自前世,竹石時窺一斑。
wǔ zì dāng hái jìng jié, shù xíng shuí shì gāo xián.
五字當還靖節,數行誰似高閑。
“且復歌呼相和”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