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天山有坑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信天山有坑谷”全詩
蹄間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
豈如廄馬好頭赤,立仗歸來臥斜日。
莫教優孟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銅歷。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戲書李伯時畫御馬好頭赤》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戲書李伯時畫御馬好頭赤》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寫了戰馬饑餓的情景以及對馬匹的贊美。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山西戰馬饑無肉,
夜嚼長稭如嚼竹。
蹄間三丈是徐行,
不信天山有坑谷。
豈如廄馬好頭赤,
立仗歸來臥斜日。
莫教優孟卜葬地,
厚衣薪槱入銅歷。
詩意:
這首詩詞以山西戰馬饑餓的景象為背景,表現了馬匹在艱苦環境下的堅韌和生命力。詩中通過描寫馬匹夜間咀嚼干草的情景,暗示了馬匹饑腸轆轆的困境。然而,盡管饑餓,馬匹依然堅定地行進,蹄間的步伐穩健有力。作者對傳說中天山深處的陷阱和谷地表示懷疑,認為馬匹的能力不會被困住。接下來,蘇軾轉而贊美廄馬,形容它們回到軍隊后休息時的悠閑和自在,馬頭呈現紅色,懶洋洋地躺臥在斜陽下。最后兩句表達了不愿讓優秀的馬匹埋葬在偏僻的地方,而是應該用厚重的衣物和柴火入葬馬的銅棺。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饑餓的戰馬和對馬匹的贊美,展現了蘇軾對生命力和堅韌精神的謳歌。詩中的戰馬代表了蘇軾心中堅韌不拔的品質,無論面對多么艱難的環境,都能堅持不懈地前行。馬匹夜間咀嚼干草的形象,體現了它們對生存的頑強努力,同時也反映了生命的頑強本性。盡管饑餓,馬匹的蹄間步伐卻依然穩健有力,顯示了它們的力量和毅力。作者對天山深處的陷阱和谷地表示懷疑,表達了對馬匹不屈的信心和對堅強生命力的崇敬。
在詩的后半部分,蘇軾轉而贊美廄馬,展現了它們歸來后的悠閑和自在。馬頭呈現紅色,休息時慵懶地躺臥在斜陽下,給人一種寧靜和舒適的感覺。這種對馬匹的描繪,不僅是對它們品質的贊美,也透露出作者對軍隊的憧憬和對戰爭的厭惡之情。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優秀馬匹的珍視,不愿將它們埋葬在偏僻的地方。厚重的衣物和柴火入葬馬的銅棺,象征著對馬匹的尊重和對馬匹功勛的追念。這樣的安排體現了作者對馬匹的崇高評價和對品質卓越的事物的珍視。
整首詩詞通過對戰馬饑餓和廄馬的描繪,展現了蘇軾對生命力、堅強和優秀品質的贊美。同時,詩中也流露出對戰爭的反思和對和平安寧的向往。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馬匹的敬意和對生命力的崇敬,同時通過對戰馬和廄馬的對比,呈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與和平的向往之情。
“不信天山有坑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 shū lǐ bó shí huà yù mǎ hǎo tóu chì
戲書李伯時畫御馬好頭赤
shān xī zhàn mǎ jī wú ròu, yè jué zhǎng jiē rú jué zhú.
山西戰馬饑無肉,夜嚼長稭如嚼竹。
tí jiān sān zhàng shì xú xíng, bù xìn tiān shān yǒu kēng gǔ.
蹄間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
qǐ rú jiù mǎ hǎo tóu chì, lì zhàng guī lái wò xié rì.
豈如廄馬好頭赤,立仗歸來臥斜日。
mò jiào yōu mèng bo zàng dì, hòu yī xīn yǒu rù tóng lì.
莫教優孟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銅歷。
“不信天山有坑谷”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