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悟鐘非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悟鐘非飯”全詩
相傳如此,戲作此詩。
饑眼眩東西,詩腸忘早晏。
雖知燈是火,不悟鐘非飯。
山僧異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為三百年,記憶作此訕。
齋廚養若人,無益只遺患。
乃知飯后鐘,阇黎蓋具眼。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石塔寺(并引)》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石塔寺(并引)》是蘇軾的一首詩詞,內容涉及到王播的《飯后鐘》和揚州石塔寺的事情。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饑眼眩東西,詩腸忘早晏。
雖知燈是火,不悟鐘非飯。
山僧異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為三百年,記憶作此訕。
齋廚養若人,無益只遺患。
乃知飯后鐘,阇黎蓋具眼。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戲謔性質的作品,以玩笑的口吻描繪了揚州石塔寺的情景。據傳說,王播在寫完《飯后鐘》之后,石塔寺的僧人們將鐘聲當作飯的聲音來聽,這引發了蘇軾的聯想和創作。
賞析:
這首詩詞以幽默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石塔寺僧人的戲謔。詩中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僧人們饑餓的狀態的描繪。作者說自己的眼睛因為饑餓而眩暈,詩意中也透露出他對食物的渴望。
接下來,蘇軾諷刺地表示,盡管僧人們明明知道鐘聲是鐘聲,燈火是燈火,卻將鐘聲誤解為飯的聲音。這里體現了僧人們迷信和心理上的一種幻覺,以及他們對食物的極度渴望。
詩的后半部分提到了山僧異漂母,表示即使只有一莞(一種小量食物),也可以供養給這些饑餓的僧人。作者進一步諷刺說,為什么這種錯誤的理解和行為能夠持續三百年之久,并將這種記憶定格為一種譏諷。
最后兩句詩提到了齋廚養若人,指的是僧人們誤把鐘聲當作飯的聲音,但這種行為并沒有任何益處,只是留下了遺患。最后一句提到了阇黎蓋具眼,阇黎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具眼指的是他具有智慧和洞察力。這句話暗示著作者對僧人們的愚昧和迷信的批評。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一種戲謔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石塔寺僧人迷信行為的嘲諷和對他們追求食物的批評。通過夸張和幽默的描寫,詩詞展現了蘇軾的機智和諷刺的才華。
“不悟鐘非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tǎ sì bìng yǐn
石塔寺(并引)
shì chuán wáng bō fàn hòu zhōng shī, gài yáng zhōu shí tǎ sì shì yě.
世傳王播《飯后鐘》詩,蓋揚州石塔寺事也。
xiāng chuán rú cǐ, xì zuò cǐ shī.
相傳如此,戲作此詩。
jī yǎn xuàn dōng xī, shī cháng wàng zǎo yàn.
饑眼眩東西,詩腸忘早晏。
suī zhī dēng shì huǒ, bù wù zhōng fēi fàn.
雖知燈是火,不悟鐘非飯。
shān sēng yì piào mǔ, dàn kě gōng yī guǎn.
山僧異漂母,但可供一莞。
hé wéi sān bǎi nián, jì yì zuò cǐ shàn.
何為三百年,記憶作此訕。
zhāi chú yǎng ruò rén, wú yì zhǐ yí huàn.
齋廚養若人,無益只遺患。
nǎi zhī fàn hòu zhōng, shé lí gài jù yǎn.
乃知飯后鐘,阇黎蓋具眼。
“不悟鐘非飯”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三阮 (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