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圍故越侵云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圍故越侵云盡”全詩
天圍故越侵云盡,潮上孤城帶月回。
客夢冷隨楓葉斷,愁心低逐雁行來。
流年又喜經重九,可意黃花是處開。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秋晚客興?或為沈括作?》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晚客興?或為沈括作?》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草滿池塘霜送梅,
疏林野色近樓臺。
天圍故越侵云盡,
潮上孤城帶月回。
客夢冷隨楓葉斷,
愁心低逐雁行來。
流年又喜經重九,
可意黃花是處開。
譯文:
草地上滿是霜,寒冷中梅花綻放,
稀疏的樹林和近處的田野色彩接近樓臺。
天空中的云圍繞著古越城,逐漸消散,
潮水上漲,孤立的城池帶著月光回旋。
客人的夢境寒冷,伴隨著楓葉的凋落,
憂愁的心境低沉,隨著一群飛雁的到來。
流逝的歲月又到了重陽節,
令人欣喜的是,黃花正開放在適當的地方。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秋天傍晚時分的景象,以及詩人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緒。詩中的景物描寫著草地上覆蓋著霜,梅花在寒冷中綻放,周圍的林木稀疏,田野色彩接近樓臺。天空中的云慢慢散去,潮水上漲,孤立的城池在月光下回旋。這些景物的描繪展示了秋季的冷寂和凄美。
詩中還包含了詩人的情感體驗。客人的夢境寒冷,隨著楓葉的凋落,詩人的愁緒低沉。然而,隨著一群飛雁的到來,詩人的心情開始沉浸在憂愁之中。然而,重陽節的到來帶來了喜悅,詩人發現黃花在適當的地方綻放,給他帶來了一絲欣喜和希望。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秋天傍晚的景色和詩人的情感變化,展示了蘇軾獨特的意境和感受。他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自然景物,將寒冷和凄美糅合在一起,給人以深深的感受。
詩中的景物描寫具有鮮明的對比,草地上的霜與梅花的綻放形成了鮮明的視覺對比。林木的稀疏和近處的田野色彩與樓臺的距離的接近,讓人感受到了一種近處和遠處的對比。這些對比增強了整首詩的意境和層次感。
詩人通過描寫客人的夢境和自己的情感變化,展示了人情世故的無常和歲月的流轉。夢境的寒冷和愁緒的低沉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無奈,而重陽節的到來和黃花的綻放則給予了詩人一絲希望和喜悅。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情感的描繪,展示了秋天的寂寥和變幻,以及人們在其中的情感起伏。
這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筆觸和感受展示了他對自然和人情的敏感觸覺。讀者在細細品味之下,可以感受到詩人對秋天的獨特理解和對人生的思考。
“天圍故越侵云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wǎn kè xìng? huò wèi shěn kuò zuò?
秋晚客興?或為沈括作?
cǎo mǎn chí táng shuāng sòng méi, shū lín yě sè jìn lóu tái.
草滿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樓臺。
tiān wéi gù yuè qīn yún jǐn, cháo shàng gū chéng dài yuè huí.
天圍故越侵云盡,潮上孤城帶月回。
kè mèng lěng suí fēng yè duàn, chóu xīn dī zhú yàn háng lái.
客夢冷隨楓葉斷,愁心低逐雁行來。
liú nián yòu xǐ jīng chóng jiǔ, kě yì huáng huā shì chù kāi.
流年又喜經重九,可意黃花是處開。
“天圍故越侵云盡”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一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