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驚華構依巖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忽驚華構依巖出”全詩
雙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見太平年。
忽驚華構依巖出,乞與佳名到處傳。
此柏未枯君記取,灰心聊伴小乘禪。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柏堂》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柏堂》是蘇軾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道人手種幾生前,
鶴骨龍筋尚宛然。
雙干一先神物化,
九朝三見太平年。
忽驚華構依巖出,
乞與佳名到處傳。
此柏未枯君記取,
灰心聊伴小乘禪。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位道人栽種的柏樹,它生長了幾百年,雖然經歷了歲月的風雨,但仍然保持著生機。柏樹的干枝形似鶴的骨骼和龍的筋脈,依然保存得十分完整。它的生長與神奇的變化使人們感到驚訝,九朝之間三次見證了太平盛世的到來。柏樹突然從華麗的建筑物中依巖而出,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大家紛紛希望給它取一個美好的名字,并讓這個名字廣為傳頌。作者希望將這柏樹的存在記錄下來,以此來慰藉自己的焦慮和煩憂,與小乘禪修作伴。
賞析:
《柏堂》以蘇軾獨特的筆觸和表達方式展示了他對自然萬物的敏感和審美。詩中的柏樹被賦予了神奇的生命力和象征意義,它代表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生命的延續。蘇軾通過描繪柏樹的生長和特征,表達了對歷史變遷和時代變化的思考和感慨。
詩中的柏樹不僅僅是一棵樹,它象征著歷史中那些經歷過磨難卻仍然堅持不懈的人們,以及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柏樹的突然出現,讓人們感到震驚和驚奇,也意味著美好和希望的到來。詩中的九朝三見太平年,暗示了歷史上經歷戰亂之后的太平盛世,表達了對和平與繁榮的向往和期待。
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內心的矛盾和無奈。他希望把這棵柏樹的存在記錄下來,以此來安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困擾。詩中的灰心一詞,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無奈和對人生境遇的思考。與小乘禪相伴,意味著通過修行和內心的寧靜來面對現實的困擾。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表達方式,通過描繪柏樹的生長和特征,表達了對歷史變遷、時代變化以及美好未來的思考和向往,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無奈。
“忽驚華構依巖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ǎi táng
柏堂
dào rén shǒu zhǒng jǐ shēng qián, hè gǔ lóng jīn shàng wǎn rán.
道人手種幾生前,鶴骨龍筋尚宛然。
shuāng gàn yī xiān shén wù huà, jiǔ cháo sān jiàn tài píng nián.
雙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見太平年。
hū jīng huá gòu yī yán chū, qǐ yǔ jiā míng dào chù chuán.
忽驚華構依巖出,乞與佳名到處傳。
cǐ bǎi wèi kū jūn jì qǔ, huī xīn liáo bàn xiǎo chéng chán.
此柏未枯君記取,灰心聊伴小乘禪。
“忽驚華構依巖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