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挾三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衣挾三矢”全詩
下帷對古人,何暇復窺園。
使君本學武,少誦《十三篇》。
頗能口擊賊,戈戟亦森然。
才智誰不如,功名嘆無緣。
獨來向我說,憤懣當奚宣。
一見勝百聞,往鏖皋蘭山。
白衣挾三矢,趁此征遼年。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和陶答龐參軍三送張中·》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在宋代所寫,《和陶答龐參軍三送張中》。以下是我的中文譯文:
留燈坐達曉,
要與影晤言。
下帷對古人,
何暇復窺園。
使君本學武,
少誦《十三篇》。
頗能口擊賊,
戈戟亦森然。
才智誰不如,
功名嘆無緣。
獨來向我說,
憤懣當奚宣。
一見勝百聞,
往鏖皋蘭山。
白衣挾三矢,
趁此征遼年。
這首詩描寫了蘇軾與陶答龐參軍在送行張中的過程中的心情和感受。下面是對詩意和賞析的分析:
詩的開篇,蘇軾守燈待曉,希望能與自己的倒影進行對話。他坐在帷幕下,對著古人的形象,沒有時間去關注園林的美景。這里展示了詩人的孤獨與思索。
接下來,詩人稱贊陶答龐參軍本來是學習武藝的,卻少年時就讀過《十三篇》(指古代文學作品)。他不僅有口才能夠擊敗敵人,而且在戰場上的氣勢也很威猛。這里表現了陶答龐參軍的才智和軍事才能,暗示他在功名上并未如愿。
然后,蘇軾以獨白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和憤懣。他向陶答龐參軍傾訴,表達了對功名無緣的遺憾和不滿情緒。
最后,蘇軾稱贊陶答龐參軍的一見勝過百聞,向他表示了贊賞之情。他鼓勵陶答龐參軍趁著此次征戰遼國的機會,去取得更多的功勛和榮耀。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現了蘇軾對陶答龐參軍的贊賞和祝福,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功名無緣的遺憾和不滿。詩人通過對話和自述的方式,將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讓讀者感受到他內心世界的起伏和矛盾情緒。
“白衣挾三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táo dá páng cān jūn sān sòng zhāng zhōng
和陶答龐參軍三送張中·
liú dēng zuò dá xiǎo, yào yǔ yǐng wù yán.
留燈坐達曉,要與影晤言。
xià wéi duì gǔ rén, hé xiá fù kuī yuán.
下帷對古人,何暇復窺園。
shǐ jūn běn xué wǔ, shǎo sòng shí sān piān.
使君本學武,少誦《十三篇》。
pō néng kǒu jī zéi, gē jǐ yì sēn rán.
頗能口擊賊,戈戟亦森然。
cái zhì shuí bù rú, gōng míng tàn wú yuán.
才智誰不如,功名嘆無緣。
dú lái xiàng wǒ shuō, fèn mèn dāng xī xuān.
獨來向我說,憤懣當奚宣。
yī jiàn shèng bǎi wén, wǎng áo gāo lán shān.
一見勝百聞,往鏖皋蘭山。
bái yī xié sān shǐ, chèn cǐ zhēng liáo nián.
白衣挾三矢,趁此征遼年。
“白衣挾三矢”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