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歌繼夕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笙歌繼夕曦”全詩
坐久翻遺恨,光來已后期。
行云凝黛色,見跋費金枝。
況復輪來夜,笙歌繼夕曦。
分類:
作者簡介(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中秋月》晏殊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秋月》是宋代文學家晏殊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秋月
天時與人意,齟齬舊無疑。
坐久翻遺恨,光來已后期。
行云凝黛色,見跋費金枝。
況復輪來夜,笙歌繼夕曦。
譯文:
天時與人意,矛盾之處顯而易見。
長時間的坐著,翻騰起舊日的遺憾,光明已經逝去。
行云凝結成深黑的顏色,看到了鞭打費盡心血的金枝。
何況又是一輪明月升起的夜晚,笙歌繼續唱響,延續白天的曙光。
詩意:
這首詩詞以中秋節的月亮為背景,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天時與人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是無法避免的,人們常常會在生活中遇到種種困難和挫折。作者坐久之后,回想起往事,心中涌現出舊日的遺憾。盡管光明已經逝去,但行云仍然凝結成深黑的顏色,象征著人生中的陰霾和困惑。然而,在這個中秋之夜,明月再次升起,笙歌繼續唱響,象征著希望和新的曙光。詩詞通過對天時與人意的對比,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賞析:
《中秋月》通過對天時與人意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詩詞以中秋節的月亮為象征,通過描繪月亮的變化和光明的消逝,表達了人生中困難和挫折的存在。作者坐久之后,回憶起過去的遺憾,展示了對人生經歷的反思和內心的矛盾。然而,詩詞最后表達了希望和新的曙光的出現,明月再次升起,笙歌繼續唱響,象征著新的希望和美好。整首詩詞通過對矛盾和希望的對比,揭示了人生的復雜性和坎坷,同時也寄托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期許。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內心情感的抒發,展示了晏殊的才華和對人生的思考。
“笙歌繼夕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qiū yuè
中秋月
tiān shí yú rén yì, jǔ yǔ jiù wú yí.
天時與人意,齟齬舊無疑。
zuò jiǔ fān yí hèn, guāng lái yǐ hòu qī.
坐久翻遺恨,光來已后期。
xíng yún níng dài sè, jiàn bá fèi jīn zhī.
行云凝黛色,見跋費金枝。
kuàng fù lún lái yè, shēng gē jì xī xī.
況復輪來夜,笙歌繼夕曦。
“笙歌繼夕曦”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