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悴無復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惟悴無復理”全詩
遠嫁單于國,惟悴無復理。
穹廬為室旃為墻,胡塵暗天道路長。
去住彼此無消息,明明漢月空相識。
死生難有卻回身,不忍回看舊寫真。
玉顏不是黃金少,愛把丹青錯畫人。
朝為漢宮妃,暮作胡地妾。
獨留青冢向黃昏,顏色如花命如葉。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明妃曲》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明妃曲》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本漢家子,早入深宮里。
遠嫁單于國,惟悴無復理。
穹廬為室旃為墻,胡塵暗天道路長。
去住彼此無消息,明明漢月空相識。
死生難有卻回身,不忍回看舊寫真。
玉顏不是黃金少,愛把丹青錯畫人。
朝為漢宮妃,暮作胡地妾。
獨留青冢向黃昏,顏色如花命如葉。
詩意:
這首詩詞以明妃為主題,通過描述明妃的遭遇和心情,抒發了作者對明妃的同情和對命運無常的思考。明妃原為漢族女子,年幼時進入深宮,后被遠嫁到單于的國家(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領),她在異國他鄉生活悴慘,沒有人關心她的遭遇。她居住在簡陋的帳篷中,四周是胡人的塵土,道路崎嶇漫長。明妃離去或停留,彼此間沒有消息傳達,只有明亮的漢族月亮能夠相互認識。明妃在死與生的邊緣掙扎,卻無法回到故鄉,她不愿意回顧舊時的美好。她美麗的容顏不亞于黃金的珍貴,卻常常被別人畫錯。她白天是漢宮的妃子,夜晚卻成為胡地的妾室。她孤獨地留在黃昏時分的青冢旁,她的容顏如花朵般美麗,命運卻如同飄落的葉子。
賞析:
《明妃曲》以對明妃的深情描寫和對命運的思考為主線,將明妃的遭際與命運的無常相結合,表現出作者對明妃命運坎坷的同情。通過對明妃歷經辛苦和痛苦的描寫,表達了對她遭遇的痛惜和對命運無情的反思。詩中以明亮的漢月象征著明妃的身份和彼此間的了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明妃的美麗與命運的殘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讀者對她的遭遇和心境產生了深深的同情。整首詩詞以簡練而凄美的語言描寫出明妃的悲劇命運,使讀者產生共鳴,感受到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無奈。
這首詩詞通過對明妃的形象描寫和命運的反思,展示了王安石的人道主義情懷和對命運的思考。它以明妃為代表,表達了對那些命運多舛、受苦受難的人們的同情和關懷,同時也讓讀者深思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無奈。這首詩詞既具有感人的敘事力量,又通過對明妃的形象描寫展示了王安石的藝術造詣。它以簡練而凄美的語言,將明妃的遭遇和心情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引發讀者對人生和命運的思考。整首詩詞雖短小,卻富有深意,給人以強烈的感受和共鳴。
總之,王安石的《明妃曲》以其凄美的描寫和對命運的深思,展示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情懷和藝術才華。這首詩詞通過明妃的形象,表達了對命運多舛者的同情與關懷,同時也讓讀者深思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無奈。它以簡練而凄美的語言,打動人心,引發讀者對人生和命運的思考。
“惟悴無復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íng fēi qū
明妃曲
wǒ běn hàn jiā zǐ, zǎo rù shēn gōng lǐ.
我本漢家子,早入深宮里。
yuǎn jià chán yú guó, wéi cuì wú fù lǐ.
遠嫁單于國,惟悴無復理。
qióng lú wèi shì zhān wèi qiáng, hú chén àn tiān dào lù cháng.
穹廬為室旃為墻,胡塵暗天道路長。
qù zhù bǐ cǐ wú xiāo xī, míng míng hàn yuè kōng xiāng shí.
去住彼此無消息,明明漢月空相識。
sǐ shēng nán yǒu què huí shēn, bù rěn huí kàn jiù xiě zhēn.
死生難有卻回身,不忍回看舊寫真。
yù yán bú shì huáng jīn shǎo, ài bǎ dān qīng cuò huà rén.
玉顏不是黃金少,愛把丹青錯畫人。
cháo wèi hàn gōng fēi, mù zuò hú dì qiè.
朝為漢宮妃,暮作胡地妾。
dú liú qīng zhǒng xiàng huáng hūn, yán sè rú huā mìng rú yè.
獨留青冢向黃昏,顏色如花命如葉。
“惟悴無復理”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