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只教心膽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在野只教心膽破”全詩
水頭宿兮草頭坐,在野只教心膽破。
更備雕鞍教走馬,玉骨瘦來無一把。
幾回拋鞚抱鞍橋,往往驚墮馬蹄下。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是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身執略兮入西關,
關山阻修兮行路難。
水頭宿兮草頭坐,
在野只教心膽破。
更備雕鞍教走馬,
玉骨瘦來無一把。
幾回拋鞚抱鞍橋,
往往驚墮馬蹄下。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人身懷略才,試圖進入西關但被關山所阻,行路艱難。他在水頭過夜,坐在草地上,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使他的心膽破裂。他備好了雕鞍,準備騎馬行進,但因為遭受了苦難而變得瘦弱,手中已無一把鞭子。他多次拋擲鞚(馬鞭)抱鞍上橋,往往驚恐地摔落在馬蹄下。
賞析:
這首詩詞以詩人獨特的筆觸描繪了一個辛酸落寞的形象。詩人通過描述進入西關的艱難和困境,表達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困擾。詩中的關山阻修和行路難象征著人生中的困難和挑戰,表現了詩人在追求理想和目標時所面臨的困境和艱難。水頭宿和草頭坐則展現了詩人在荒野中尋求慰藉和安慰的形象,同時也強調了他在艱苦環境中的堅持和不屈不撓的品質。
詩詞的后半部分通過描寫雕鞍、走馬和抱鞍的情節,展示了詩人曾經的豪情壯志和追求。然而,由于遭受苦難和挫折,詩人變得瘦弱無力,手中已無一把鞭子,這象征著他的力量和希望的消失。最后幾句描述了詩人多次嘗試騎馬過橋時的失敗和驚恐,體現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摔倒和掙扎。
整首詩詞以流暢而凄涼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追求理想但又屢遭挫折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困境和逆境的思考和感慨。通過對人生路途上的艱辛和苦難的描繪,詩詞傳達了一種堅持和奮斗的精神,同時也表達了對命運無情的感嘆和無奈。
“在野只教心膽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ú jiā shí bā pāi shí bā shǒu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shēn zhí lüè xī rù xī guān, guān shān zǔ xiū xī xíng lù nán.
身執略兮入西關,關山阻修兮行路難。
shuǐ tóu sù xī cǎo tóu zuò, zài yě zhǐ jiào xīn dǎn pò.
水頭宿兮草頭坐,在野只教心膽破。
gèng bèi diāo ān jiào zǒu mǎ, yù gǔ shòu lái wú yī bǎ.
更備雕鞍教走馬,玉骨瘦來無一把。
jǐ huí pāo kòng bào ān qiáo, wǎng wǎng jīng duò mǎ tí xià.
幾回拋鞚抱鞍橋,往往驚墮馬蹄下。
“在野只教心膽破”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