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間天闕古來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云間天闕古來雙”全詩
兵纏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
山水寂寥埋王氣,風煙蕭颯滿僧窗。
廢陵壞冢空冠劍,誰復沾纓酹一缸。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金陵懷古四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金陵懷古四首》
地勢東回萬里江,
云間天闕古來雙。
兵纏四海英雄得,
圣出中原次第降。
山水寂寥埋王氣,
風煙蕭颯滿僧窗。
廢陵壞冢空冠劍,
誰復沾纓酹一缸。
中文譯文:
地勢向東回轉,長達萬里的江水,
云間有雙方的古老天闕。
英雄們充斥四方,帶著戰亂而來,
圣明的統治者從中原崛起,接替前代。
山水之間寂寥冷落,掩埋了往日王者的氣息,
風和煙霧在僧窗間凄涼地吹拂。
廢棄的陵墓和損毀的墳冢上空空如也,
再也沒有誰戴上戰盔,沾濕纓帶,為之祭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表達了對金陵(現在的南京)古老歷史的懷念和對國家興衰的思考。
詩人通過描繪地勢向東回轉、江水綿延萬里的景象,展現了金陵地域的壯麗和獨特。云間的天闕象征著古老的建筑和歷史文化遺存。
接著,詩人轉向描述兵亂和英雄輩出的歷史場景。四海英雄被戰亂所困擾,但他們也為國家的命運做出了貢獻。圣明的統治者從中原崛起,帶來了希望和改變。
然而,現在的金陵卻顯得寂寥冷落,山水之間埋葬了昔日王者的氣息。風煙蕭瑟,寺廟中充斥著凄涼的景象。廢棄的陵墓和損毀的墳冢上空空如也,再也沒有人為英雄祭奠,歷史的榮光逐漸消逝。
詩人以凄涼的筆觸表達了對金陵古老輝煌的懷念,也反思了國家興衰的歷史軌跡。他提醒人們珍惜歷史遺產,警示后人不要忘記英雄的貢獻和歷史的教訓。
這首詩詞通過對金陵的描繪,展現了王安石深邃的思考和對歷史的思念之情,使讀者在凄涼的景象中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和人事的更迭。
“云間天闕古來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líng huái gǔ sì shǒu
金陵懷古四首
dì shì dōng huí wàn lǐ jiāng, yún jiān tiān què gǔ lái shuāng.
地勢東回萬里江,云間天闕古來雙。
bīng chán sì hǎi yīng xióng dé, shèng chū zhōng yuán cì dì jiàng.
兵纏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
shān shuǐ jì liáo mái wáng qì, fēng yān xiāo sà mǎn sēng chuāng.
山水寂寥埋王氣,風煙蕭颯滿僧窗。
fèi líng huài zhǒng kōng guān jiàn, shuí fù zhān yīng lèi yī gāng.
廢陵壞冢空冠劍,誰復沾纓酹一缸。
“云間天闕古來雙”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三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