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好吹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齊國好吹竽”全詩
操竽入齊人,雅鄭亦復殊。
豈不得祿賜,歸臥自郗歔。
寥寥朱絲弦,老矣誰與娛。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雜詠三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的《雜詠三首》之一。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先生善鼓瑟,
齊國好吹竽。
操竽入齊人,
雅鄭亦復殊。
豈不得祿賜,
歸臥自郗歔。
寥寥朱絲弦,
老矣誰與娛。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老人善于演奏瑟琴,而齊國則擅長吹奏竽(古代的一種樂器)。老人演奏瑟琴時,使得齊國的人們也開始欣賞竽樂,這種雅致的音樂在鄭國也是獨特的。詩人王安石感嘆說,難道老人不能獲得一些榮譽和獎賞,安享晚年嗎?他回到自己的家鄉郗縣,孤寂地度過晚年,瑟琴的朱絲弦也逐漸老朽,無人能與他共享音樂的樂趣。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深入的語言,表達了王安石對音樂和藝術的熱愛,以及對老年時光的思考和無奈。詩中的"先生"指的是一位老人,他的瑟琴技藝精湛,但卻未能得到應有的賞識和榮耀。通過對老人和齊國、鄭國樂器的對比,揭示了音樂藝術的傳播和接受需要有人尊重和欣賞的環境。最后兩句"寥寥朱絲弦,老矣誰與娛"中的"寥寥"形象地描繪了老人孤獨的狀態,"朱絲弦"則象征著瑟琴的年久失修,老去的境況。整首詩意味深長,反映了王安石對人生晚年和藝術價值的思考,以及對社會對待藝術家的反思。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意象,抒發了作者對藝術、音樂和老年生活的思考,展現了王安石獨特的藝術情懷和對社會現實的觸動。
“齊國好吹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yǒng sān shǒu
雜詠三首
xiān shēng shàn gǔ sè, qí guó hǎo chuī yú.
先生善鼓瑟,齊國好吹竽。
cāo yú rù qí rén, yǎ zhèng yì fù shū.
操竽入齊人,雅鄭亦復殊。
qǐ bù dé lù cì, guī wò zì xī xū.
豈不得祿賜,歸臥自郗歔。
liáo liáo zhū sī xián, lǎo yǐ shuí yǔ yú.
寥寥朱絲弦,老矣誰與娛。
“齊國好吹竽”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