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歸幽谷始成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春歸幽谷始成叢”全詩
車馬不臨誰見賞,可憐亦解度春度。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石竹花》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石竹花》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春天回歸幽谷方才形成一片石竹花,地面上散發著淺淺的紅色芬芳。沒有車馬經過欣賞,可憐的石竹花也能自得其樂度過春天。
詩意:
這首詩詞以描寫春天歸來的景象為主題,通過描述幽谷中石竹花的盛開,表達出春天的美好和生機。作者以淡雅的筆觸,展現了大自然中微妙的細節和恢弘的力量。詩中的石竹花作為春天的象征,在寂靜的幽谷中綻放,雖然沒有人來欣賞,但它仍然能夠自我滿足,享受春天的美麗。
賞析:
1. 描繪自然景觀:詩中以石竹花為主題,通過描繪其初開的情景,展現了春天的回歸和大自然的美麗。幽谷中的石竹花,以其淡淡的紅色芬芳,給人以清新、寧靜的感覺。
2. 表達人與自然的關系:詩中提到車馬不臨,意味著這片石竹花并非處于繁華之地,沒有人來觀賞。然而,作者并不因此而感到可憐,反而通過“亦解度春度”的描述,表達了石竹花自己在幽谷中度過春天的欣喜和滿足。這種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生命力的敬畏,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
3. 簡潔而含蓄的寫作風格:王安石的這首詩詞以簡潔、純凈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獨特感受。他運用了寥寥數語,卻能描繪出春天的美麗和石竹花的自然之姿,給讀者留下了余韻和遐想的空間。
《石竹花》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春天和自然景觀,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生命力的敬畏。它以簡潔的語言和含蓄的表達方式,展現了王安石對自然美的獨特感受,給人以清新、寧靜的感覺。同時,詩中傳遞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引導人們去欣賞自然之美、珍惜自然資源。
“春歸幽谷始成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zhú huā
石竹花
chūn guī yōu gǔ shǐ chéng cóng, dì miàn fēn fū jiān jiān hóng.
春歸幽谷始成叢,地面芬敷淺淺紅。
chē mǎ bù lín shuí jiàn shǎng, kě lián yì jiě dù chūn dù.
車馬不臨誰見賞,可憐亦解度春度。
“春歸幽谷始成叢”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